《山中寄凝密大师兄弟》

时间: 2025-01-26 00:44:23

一炉薪尽室空然,万象何妨在眼前。

时有兴来还觅句,

已无心去即安禅。

山门影落秋风树,水国光凝夕照天。

借问荀家兄弟内,八龙头角让谁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寄凝密大师兄弟
——齐己〔唐代〕

一炉薪尽室空然,
万象何妨在眼前。
时有兴来还觅句,
已无心去即安禅。
山门影落秋风树,
水国光凝夕照天。
借问荀家兄弟内,
八龙头角让谁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僧在山中静坐时的内心感受。即使炉火已熄,房间空无一物,但眼前的万物依然美好;偶尔兴起写诗的念头,但已无心追求,静静地安禅。山门的影子落在秋风中的树上,水乡的光辉映照着晚霞。最后,他向荀氏兄弟请教,谁在“八龙”中占据先机。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炉薪尽:指炉火烧尽,形容寂静无物。
  • 室空然:房间空荡荡的状态。
  • 万象:世间万物。
  • 安禅:安静地修习禅道。
  • 山门:寺庙的门口。
  • 光凝:光线聚集,形容晚霞。
  • 荀家兄弟:指荀子的后代,荀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
  • 八龙头角:比喻人才辈出。

典故解析
“荀家兄弟”暗指荀子的学派,表达对优秀人才的追求和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希白,号白云,唐代著名的僧人和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写山水、禅宗诗著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强调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宁静。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中国文化繁荣时期,禅宗思想逐渐兴起,诗人通过山中静坐,表达了对世事的淡泊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淡泊的笔触描绘了山中隐居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开头的“一炉薪尽室空然”,传达了诗人身处静谧之境的感受,暗示着无欲无求的禅意。接着的“万象何妨在眼前”则体现了诗人对周遭世界的包容与欣赏,尽管身处寂静之中,但他依然能看到外界的美好。

“时有兴来还觅句,已无心去即安禅”一句,将诗人的内心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虽然偶尔会有写作的冲动,但最终选择了放下,保持内心的宁静。接下来的描写“山门影落秋风树,水国光凝夕照天”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令人心驰神往。

最后两句的“借问荀家兄弟内,八龙头角让谁先”,既是对优秀人才的敬仰,又隐含着对自身成就的反思,表现了诗人谦逊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思考。整首诗在风格上深具禅意,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哲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炉薪尽室空然:房间空无一物,炉火已熄,形容寂静。
  • 万象何妨在眼前:即使周围万物,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 时有兴来还觅句:偶尔有灵感想要写诗。
  • 已无心去即安禅:最终选择放下,宁静地修禅。
  • 山门影落秋风树:山门的影子投射在秋风中的树上,描绘自然景象。
  • 水国光凝夕照天:水边的光辉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
  • 借问荀家兄弟内:询问荀子的后代,表达对优秀人才的追问。
  • 八龙头角让谁先:在优秀人才中,谁能脱颖而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以比喻的形式表现,如“水国光凝”。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人性,增强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如“时有兴来还觅句,已无心去即安禅”对称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淡泊心态,体现了深厚的禅宗思想,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事物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炉火:象征着温暖与生活的气息。
  • 山门:象征着寺庙与修行的场所。
  • 秋风树: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水国:象征着宁静与和谐的生活环境。
  • 夕照: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象何妨在眼前”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厌倦
    B. 对自然的欣赏
    C.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2. “已无心去即安禅”中的“安禅”指的是什么?
    A. 写诗
    B. 修习禅道
    C. 游玩

  3. “借问荀家兄弟内”提到的荀家是谁?
    A. 一个著名的诗人
    B. 一个历史学者
    C. 荀子的后代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贾岛《题李凝幽居》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之美,但更侧重于景色的变化与内心的宁静,而齐己的《山中寄凝密大师兄弟》则更突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齐己诗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