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2-04 16:09:49

自救狂心忘世情。

从交相责冷如冰。

人间会尽头休点,物外行来眼自明。

山寂寂,水泠泠。

满天明月淡疏星。

松风却似知音者,夜夜招呼万籁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自救狂心忘世情。
从交相责冷如冰。
人间会尽头休点,
物外行来眼自明。
山寂寂,水泠泠。
满天明月淡疏星。
松风却似知音者,
夜夜招呼万籁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情感的超脱与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试图摆脱世俗的纷扰与人际之间的冷漠,寻求内心的自我救赎。面对人间的无常与终结,诗人选择在物外寻求明鉴。诗中描绘了山水的寂静与夜空的明亮,月色与星光交相辉映,仿佛松风在低声呼唤,传递着知音的默契与共鸣,营造出一种无声的和谐与宁静。

注释:

  • 自救:自我救赎,摆脱烦恼。
  • 狂心:狂乱的心情。
  • 世情:世俗的感情与纷争。
  • 交相责:互相指责。
  • 冷如冰:冷淡无情,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疏远。
  • 物外:指超越物质世界。
  • 明月淡疏星:描绘夜空,月亮明亮,星星稀疏。
  • 知音者:懂得自己心情的人。
  • 万籁鸣:万物的声音,象征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姬翼,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观及抒发个人情感。其作品多反映对人生、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作者通过自然描绘与内心独白,表达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与对内心安宁的向往。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自我内心的反思,构建了一个宁静的意境。诗的开头几句,表现了对世俗情感的抛弃,强调了心灵的自我救赎。面对人间的冷漠与责难,诗人选择了从物外的角度来审视世界,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接着,作者通过描绘山水的寂静与夜空的美丽,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水的凉意与山的静谧,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平和与淡然。最后,松风似乎在呼唤知音,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共鸣与默契,表现了诗人对真挚友情的渴望。

整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描写,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作者对内心宁静与自由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救狂心忘世情:诗人试图通过自我救赎,遗忘世俗的纷扰与感情。
  2. 从交相责冷如冰:人与人之间互相指责,感情冷漠如冰,反映社会的冷酷。
  3. 人间会尽头休点:对人世的无常感到无奈,终会结束,不必再纠结。
  4. 物外行来眼自明:超越物质世界的局限,眼睛看得更加清楚。
  5. 山寂寂,水泠泠:描绘宁静的自然环境,山静水流,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氛围。
  6. 满天明月淡疏星:夜空中的月亮和星星,寓意宁静与美好。
  7. 松风却似知音者:松风像是懂得自己的人,传达着心灵的共鸣。
  8. 夜夜招呼万籁鸣:夜晚的自然声响,仿佛在回应自己的心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寂寂,水泠泠”中,表现出山水的静谧。
  • 拟人:松风被描绘为知音,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比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比作心灵的对话。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浮华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稳重。
  • :代表流动与柔和,反映内心的变化。
  • 明月:象征明亮与希望。
  • 疏星:暗示孤独与思考。
  • 松风:象征知音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自救狂心”的意思是什么?

    • A. 忘却世俗
    • B. 感情丰富
    • C. 追求名利
    • D. 心情狂热
  2. “松风却似知音者”中的“知音者”指的是?

    • A. 朋友
    • B. 自然
    • C. 家人
    • D. 诗人自己
  3. 诗中描绘的自然意象有哪些?

    • A. 山水
    • B. 花草
    • C. 风云
    • D. 人物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望岳》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比较《鹧鸪天》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表现方式略有不同。李白更为豪放,充满了饮酒作乐的洒脱,而姬翼则更加沉静,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代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