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作者: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钱塘江的障楼上观看潮水的情景。远处传来雷声,人们停止弹奏乐器,府邸中的骑士们纷纷出门,准备在江边观潮。阳光照耀下,秋天的云彩显得格外清晰,广阔的海面如同天际相连。激荡的潮水如同白雪般飞舞,令人感到一阵寒意。
注释:
- 百里:指距离,形容雷声远播。
- 鸣弦:指弹奏乐器的声音。
- 府中:指官府,诗人可能与官员有交往。
- 连骑:形容骑马的人络绎不绝。
- 照日:阳光照耀。
- 秋云迥:秋天的云彩显得高远。
- 渤澥:指海洋,形容水面宽广。
- 惊涛:汹涌的潮水。
- 凛生寒:指感受到寒冷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诗人,生于襄阳,后居于汉口。他与王维齐名,属于“田园诗派”,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常以山水、田园、友情为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游历于江南,受到自然景观的影响,表达了对壮丽潮水的感叹与赞美。
诗歌鉴赏: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诗中通过对潮水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开头两句“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以雷声传来为引子,生动地描绘出潮水来临前的气氛,音乐的暂停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壮观潮水做准备。接下来的“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则描绘了人们聚集在江边观潮的场景,蕴含了人们对自然奇观的向往和期待。
而后两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秋天的云彩清晰高远,海面波光粼粼,令人心旷神怡。最后“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通过比喻将潮水比作飞舞的白雪,增强了潮水的动感和压迫感,同时也传达出一丝寒意,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威严与不可抗拒。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潮水的壮美,还蕴含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体现了诗人内心对自然的敬仰与对生活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里闻雷震:远方的雷声震动,预示着潮水的到来。
- 鸣弦暂辍弹:乐器的声音暂时停止,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府中连骑出:骑士们纷纷出门,显示出观潮的热闹。
- 江上待潮观:大家在江边等候观看潮水,表现出人们的期待。
- 照日秋云迥:阳光下的秋云显得高远,展示了天气的清朗。
- 浮天渤澥宽:比喻海面宽阔,给人以开阔感。
- 惊涛来似雪:激荡的潮水如同飞舞的白雪,形象生动。
- 一座凛生寒:潮水带来的寒意,强调了自然的气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惊涛来似雪”,将潮水比作白雪,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对仗: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夸张:如“百里闻雷震”,强调了潮水来临前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潮水的壮观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雷声: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气势。
- 潮水:代表生命的奔涌和变化。
- 秋云:象征着高远与清明的情感。
- 寒意:暗示自然的威严和不可逆转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孟浩然的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 A. 雪
- B. 潮水
- C. 风
- D. 雨
-
诗中“百里闻雷震”是如何表现潮水来临的?
- A. 描述潮水的颜色
- B. 形容潮水的声音
- C. 预示潮水的气势
- D. 表达观潮的心情
-
“惊涛来似雪”中的“雪”象征什么?
- A. 温暖
- B. 寒冷
- C. 美丽
- D. 幸福
答案:
- B. 潮水
- C. 预示潮水的气势
- B. 寒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孟浩然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不过,李白的诗更侧重于早晨的宁静与清新,而孟浩然则强调潮水的壮观与气势。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古诗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