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丞兄闻丁卯十一月三日朝报》

时间: 2025-04-28 08:35:28

傥来得丧本无关,或为鸿毛加太山。

纵昔尹鼯宁有损,及今投裔枉为奸。

为私界分分明甚,狂圣途程念虑间。

初学粗知真富贵,从今克复原睎颜。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韵□丞兄闻丁卯十一月三日朝报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原文展示:

傥来得丧本无关,或为鸿毛加太山。
纵昔尹鼯宁有损,及今投裔枉为奸。
为私界分分明甚,狂圣途程念虑间。
初学粗知真富贵,从今克复原睎颜。


白话文翻译:

如果能得到损失,原本与我无关,
或者是把轻如鸿毛的事情与太山相提并论。
纵然过去的尹鼯有什么损害,
如今投靠那些外族实在是枉然。
为了私利界限分得非常清楚,
狂妄的圣人途中的思虑也不见得少。
我初学时粗略地了解真正的富贵,
从今以后能够恢复往日的光彩。


注释:

  • 傥来:假如、如果。
  • 得丧:指损失。
  • 鸿毛:比喻轻微的事物。
  • 太山:比喻重大或重要的事物。
  • 尹鼯:尹鼯为人名,古代的官员,常用以指代权贵或显赫之人。
  • 投裔:投靠外族,指背叛。
  • 狂圣:指狂妄的圣人,可能暗指某些政治家。
  • 克复:恢复、再现。

典故解析:

  • 尹鼯:古代官员,象征权力与地位。
  • 鸿毛与太山: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轻重之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道明,号清真,北宋时期人,工诗词,尤擅长联句,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丁卯年间,时值国家动荡,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世事的感慨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思考。开篇以“傥来得丧本无关”引出,诗人对得失的态度表现得很洒脱,似乎对世俗的繁华并不在意,而是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我价值。接下来用“或为鸿毛加太山”来形容世间事物的轻重,揭示人们对利益的追逐往往是错误的。

诗中提到的“尹鼯”与“投裔”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对权力与忠诚的反思。透过“为私界分分明甚”,诗人指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为了私利而忽视原则的现象,表现出一种对社会的警醒与批判。

最后两句“初学粗知真富贵,从今克复原睎颜”则表达了诗人自我反省与重塑的决心,强调了内心的富贵才是真正的富贵。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与深刻的思考,引导读者领悟人生的真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傥来得丧本无关:假如能得到损失,那与我无关,表达一种洒脱的态度。
  2. 或为鸿毛加太山:比喻轻重不当,强调小事不应与大事相提并论。
  3. 纵昔尹鼯宁有损:即使过去的权贵有损害,表达对权力的不屑。
  4. 及今投裔枉为奸:如今投靠他人实属愚蠢。
  5. 为私界分分明甚:强调利益关系的明确与自私。
  6. 狂圣途程念虑间:对狂妄权臣的讽刺。
  7. 初学粗知真富贵:初学时对真正富贵的理解。
  8. 从今克复原睎颜:从今以后要恢复往日的光彩。

修辞手法

  • 比喻:“鸿毛”与“太山”的对比。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式对称。
  • 反讽:对投靠与自私的批判。

主题思想:强调内心的富贵与自我价值,批判世俗的功利与虚伪。


意象分析:

  • 鸿毛:象征轻浮、无价值的事物。
  • 太山:象征重大、重要的事情。
  • 尹鼯:象征权力与地位。
  • 投裔:象征背叛与不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傥来得丧本无关”意指什么?

    • A. 得失与我无关
    • B. 得失至关重要
    • C. 只关心他人的得失
    • D. 绝对不在乎
  2. “鸿毛”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重要的事情
    • B. 不值得关注的事情
    • C. 权力
    • D. 财富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魏了翁与苏轼的作品在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上有相似之处,但魏了翁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富贵,而苏轼则更关注历史的沉浮与人生的无常。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人魏了翁研究》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古代诗词中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