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简卿侍郎三首》

时间: 2025-01-11 16:59:49

先帝初更化,公曾以谏闻。

身虽迁柱史,袖尚有弹文。

晚境图成佛,它山预作坟。

那知非变幻,止在石桥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王简卿侍郎三首》

先帝初更化,公曾以谏闻。
身虽迁柱史,袖尚有弹文。
晚境图成佛,它山预作坟。
那知非变幻,止在石桥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先帝刚刚去世时,您曾经以直言进谏而被重用。虽然您已被调任为柱史,但您的手中依然握有文书。晚年时您希望能够成佛,而他山却早已为您准备好坟墓。没想到这一切并不是变幻莫测,而只是停留在石桥上的云彩。


注释:

  • 先帝:指的是已故的皇帝。
  • 谏闻:指的是直言劝谏。
  • 柱史:古代官职名,负责记录和管理文书。
  • 弹文:指的是奏章、文书。
  • 晚境:晚年的境遇。
  • 成佛:追求佛道的境界。
  • 他山:指的是另外的山,象征着他处的安息之所。
  • :象征着虚无和变化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敏锐洞察而著称。他的诗风刚健中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作品多关注社会时事。

创作背景:

此诗是刘克庄对王简卿侍郎的悼念,表达了对其才华与德行的敬仰,反映了当时政治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无常。


诗歌鉴赏:

《挽王简卿侍郎三首》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对王简卿的怀念与惋惜。首句“先帝初更化”立即引入了一个历史的节点,暗示着政治舞台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起伏。王简卿曾因直言进谏而被重用,这不仅体现了他忠诚于国家的精神,也反映了在权力中心中,真诚与忠诚常常是多么脆弱。

接下来的“身虽迁柱史,袖尚有弹文”则揭示了王简卿在职务转变后,依然心系国家的情怀,手中的文书象征着责任与担当。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出对王简卿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向了对王简卿晚境的描绘,“晚境图成佛,它山预作坟”,意指王简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或许希望能够得到安宁与解脱,但现实却是他在世时的劳苦与不易。最后一句“那知非变幻,止在石桥云”则带有哲理的反思,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测,令人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理解,给予读者以情感的共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先帝初更化:提到历史的变迁,暗示新旧交替。
  2. 公曾以谏闻:强调王简卿的直言与才能。
  3. 身虽迁柱史:说明他的官职虽改变,但内心仍存责任感。
  4. 袖尚有弹文:象征着他依然握有文书,心系国家。
  5. 晚境图成佛:表达了他晚年的理想追求。
  6. 它山预作坟:暗示着他已为死后安息做好准备。
  7. 那知非变幻:反思人生的无常。
  8. 止在石桥云:比喻人生的变化如云彩般虚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变化比作“石桥云”,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使用对称的句式,使诗的结构更为严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忠诚、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情感基调既有惋惜又有哲理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先帝: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 :代表着人生的无常与不确定。
  • :象征着安宁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挽王简卿侍郎三首》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刘克庄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身虽迁柱史”,这句的意思是?

    • A. 地位不变
    • B. 职位变动
    • C. 迁居他处
    • D. 退休
  3. “晚境图成佛”中“成佛”指的是什么?

    • A. 寻求安宁
    • B. 追求权力
    • C. 追求财富
    • D. 寻找真理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简卿的忠诚相比,杜甫的《春望》同样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展现了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和愁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