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和
作者: 刘克庄
一夫倡祸翕然随,白昼通都作崇奇。
割肉直将人餧虎,闻声能感烦求罴。
忽传先辈逢清雪,失喜衰翁有黑丝。
自古英材须乐育,谓予不信质先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乱的感慨和对人才培养的思考。诗中提到一人引发的祸乱,昼夜不停地在社会中扩散,令人感到惊奇和痛苦。用割肉来喂虎形象地比喻了对人性之恶的无奈;听到声响就感到烦躁,象征着社会的恐慌和不安。后面提到的先辈在清雪中遭遇的无奈和失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最后,强调了自古以来英才需要乐于培养,指向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注释
- 倡祸:指引发祸乱。
- 翕然随:形容纷纷响应。
- 割肉直将人餧虎:比喻将自己利益置于危险之中。
- 能感烦求罴:能感受到烦恼,想要逃避危险。
- 逢清雪:遇到美好的时光或事物。
- 失喜衰翁有黑丝:失去快乐,老去的人头发变白。
- 英材须乐育:优秀的人才需要愉快地培养。
典故解析
- “英材须乐育”:暗指古代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强调环境和乐观态度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 “逢清雪”:可能与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有关,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生于南宋时期,曾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有所作为。他的诗词风格雄浑而深邃,常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动荡的时期,表现出社会的不安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才培养的关心和期待。
诗歌鉴赏
《十和》是一首集思考与感慨于一身的作品。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与形象的描绘,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人们的无奈。开头的“一夫倡祸翕然随”不仅揭示了个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也反映了社会舆论的易变和风向的随意。接下来的“割肉直将人餧虎”则以生动的形象展示了人们在艰难处境中的无助与绝望,令人想起社会中不计后果的行为所带来的伤害。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先辈的回忆与对人才培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与责任感。尤其是“自古英材须乐育”的句子,传递了一种希望,即便在艰难的时刻,也要坚持对未来的信念和努力,重视教育与人才的培养。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而富有层次,情感上深沉且富有哲理,使其成为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夫倡祸翕然随:一个人引发的祸乱,大家都跟着响应,显示出社会的动荡。
- 白昼通都作崇奇:在白天,整个城市都充斥着奇异的事情,暗示了社会的混乱。
- 割肉直将人餧虎:比喻人们在危险的情况下自我牺牲,反映出生活的无奈。
- 闻声能感烦求罴:听到风声就感到烦躁,想要逃避危险,表现出生活的紧张感。
- 忽传先辈逢清雪:突然提到先辈的清白与美好,表达一种怀旧与失落。
- 失喜衰翁有黑丝:失去快乐的老人,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岁月的流逝。
- 自古英材须乐育:强调自古以来人才需要愉快地培养。
- 谓予不信质先师:有人质疑我对古代教育的信念,实际上我非常尊重传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割肉直将人餧虎”,形象地展示了自我牺牲的无奈。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通过“闻声能感烦求罴”表现出人们对环境的敏感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社会动乱的根源与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同时强调对人才和教育的重视。诗人以个人的感受反映出对社会的关怀与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虎:象征危险与恶劣的环境。
- 雪:象征纯净与美好的事物,代表对理想的追求。
- 黑丝:象征衰老与失去,表现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一夫倡祸”中的“倡”字可以理解为: A. 发起
B. 反对
C. 支持 -
诗中提到的“割肉”比喻了什么? A. 人的无私
B. 人的贪婪
C. 人的勇气 -
“自古英材须乐育”中的“乐育”指的是什么? A. 快乐地学习
B. 快乐地培养人才
C. 快乐地生活
答案:1.A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的作品,反映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表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怀念。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杜甫:两位诗人都关心社会与人性,刘克庄更侧重于教育与人才的培养,而杜甫则更加关注国事与民生,体现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诗人所承载的责任。
参考资料
- 《刘克庄诗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