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业是至宝,莫过心自知。
时情如甚畅,天道即无私。
入洛霜霰苦,离家兰菊衰。
焚舟不回顾,薄暮又何之。
白话文翻译:
这份事业是最珍贵的,最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知。
时光如春风般愉悦,天道却是无情的。
进入洛阳,寒霜和冰雪令人苦恼,离开家乡,兰花与菊花也显得凋零。
虽然焚舟而去不再回头,傍晚的归路又能如何呢?
注释:
- 至业: 最高的事业或成就。
- 心自知: 内心明白和认识自己的状态。
- 时情: 指当时的情景和情感。
- 天道: 自然法则,指宇宙的公平与无私。
- 入洛: 指进入洛阳,古代著名城市。
- 霜霰苦: 形容寒冷的天气,给人带来苦恼。
- 兰菊: 兰花和菊花,常用来象征美好事物。
- 焚舟: 比喻断绝退路,决心向前。
典故解析:
“焚舟”出自古代战争,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意指不留退路,勇往直前。诗中的“入洛”也可能隐含了对繁华与现实的反思,洛阳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象征着辉煌与荣耀,但同时也带来了孤独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离开家乡,入洛阳时的感受,表达了对事业的追求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当时士人面对社会变化的复杂心情。
诗歌鉴赏:
《送于丹》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感情的诗。开头两句,作者抒发了对事业与内心自知的重视,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第三句转折,描绘了北方寒冷的霜雪与离家时的凋零之景,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环境的感慨。这种情感在诗中非常真挚,令人感同身受。而最后两句则显示了作者的果敢决心,尽管人生道路上充满困难与挑战,但焚舟而去的决心却让人感受到一种豪情壮志。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送别,更是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唐代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至业是至宝: 事业是最珍贵的东西,强调了事业的重要性。
- 莫过心自知: 只有内心的明白和自知,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 时情如甚畅: 当下的情景如春风般愉快,反映出对现实的欣喜。
- 天道即无私: 自然法则是公正的,暗示人生的不易。
- 入洛霜霰苦: 描述进入洛阳后的寒冷与艰难,象征着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 离家兰菊衰: 离开家乡后,心中对故乡美好事物的怀念。
- 焚舟不回顾: 断绝退路,表现出勇往直前的决心。
- 薄暮又何之: 即使到了黄昏,前路依然不明,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 “焚舟”比喻决心和毅力。
- 对仗: 上下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 兰菊象征故乡的美好,霜霰象征艰难困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追求、对故乡的思念和面对苦难的勇气,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至业: 事业、成就,象征人生成就的追求。
- 霜霰: 冷酷的自然环境,象征人生的艰辛。
- 兰菊: 美好的事物,象征对故乡的怀念与感情。
- 焚舟: 断绝退路,象征决心与勇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至业”指的是什么? A. 财富
B. 事业
C. 名声 -
“焚舟不回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A. 犹豫不决
B. 决心向前
C. 忧伤离别 -
诗中的“兰菊”象征什么? A. 名利
B. 家乡美好
C. 个人成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相比较,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方干的诗更注重内心的自知与对事业的追求,而李白则强调了对历史的感悟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方干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