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寄金山寺僧》

时间: 2024-09-19 21:21:34

风涛匝山寺,磬韵达渔船。

此处别师久,远怀无信传。

月华妨静烛,鸟语答幽禅。

已见如如理,灰心应不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涛匝山寺,磬韵达渔船。
此处别师久,远怀无信传。
月华妨静烛,鸟语答幽禅。
已见如如理,灰心应不然。

白话文翻译:

风涛波涛汹涌环绕着山上的寺庙,寺中的磬声传到渔船上。这地方我已经和师父分别很久,远方的思念没有信件传递。月光妨碍了静静燃烧的蜡烛,鸟儿的鸣叫回应着幽静的禅意。如今已经看到了如如的道理,心中若再灰心丧气,那就不应该了。

注释:

  • 风涛:指风和波涛,形容自然景象的壮丽。
  • :围绕,环绕的意思。
  • 磬韵:指寺庙中敲响的磬声。
  • 渔船:指在水中捕鱼的船只。
  • 此处:指当前所处的地方,即山寺。
  • 别师:与师父分别。
  • 远怀:远方的思念。
  • 无信传:没有书信传递。
  • 月华:月光。
  • :妨碍,阻碍。
  • 静烛:静静燃烧的蜡烛。
  • 鸟语:鸟儿的鸣叫声。
  • :回应。
  • 幽禅:幽静的禅意。
  • 如如理:指佛教中如如不动的理想境界。
  • 灰心:失去信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字少峤,号云溪,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5年,卒于公元901年。方干一生游历各地,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重寄金山寺僧》写于方干与寺中僧侣相别已久,身在异乡的他对师傅和道理的思考与怀念。此时的社会环境,唐代正处于盛世,文化繁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诗歌鉴赏:

方干的《重寄金山寺僧》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对师傅的怀念紧密结合。开篇以“风涛匝山寺,磬韵达渔船”描绘出山寺的宁静与波涛的壮阔,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身处的孤独。随后,诗人表达了对师傅的思念,尤其是“远怀无信传”,更是让人感受到情感的深沉和无奈。

随着月光和鸟语的描绘,诗人将情感提升至深邃的禅意,表现出对生命与心灵的思考。“已见如如理,灰心应不然”是整首诗的高潮,表现出一种顿悟的境界,提醒自己要保持信心,继续追求真理。这种情感的升华使整首诗更具哲理性与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涛匝山寺:描绘出山寺被风浪环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壮观的自然背景。
  2. 磬韵达渔船:寺庙的磬声传到远方的渔船上,表达了宁静与动荡的交织。
  3. 此处别师久:抒发与师父分别已久的思念之情。
  4. 远怀无信传:在异乡的思念没有书信可以传达,突显孤独。
  5. 月华妨静烛:月光影响了蜡烛的静默,暗示心境的动荡。
  6. 鸟语答幽禅:鸟鸣声回应禅意,表现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7. 已见如如理:领悟到一种不动的理想状态。
  8. 灰心应不然:自我反省,提醒自己不应失去信心。

修辞手法:

  • 比喻:风涛与山寺的对比,形象地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拟人:鸟语回应幽禅,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月华妨静烛,鸟语答幽禅”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师傅的思念与对人生哲理的反思,表达出一种在孤独与思索中的顿悟。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揭示了生命的真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涛: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山寺:代表内心的宁静与修行的地方。
  • 磬声:象征心灵的声音,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 月华:代表清明与灵性,照亮内心的思考。
  • 鸟语: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禅的回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风涛”指的是什么?

    • A. 风暴
    • B. 波涛
    • C. 山崩
    • D. 雪崩
  2. 诗人对师父的思念通过什么方式表现?

    • A. 书信
    • B. 诗歌
    • C. 自然景象
    • D. 口述
  3. 诗中“已见如如理”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理想的状态
    • B. 失去信心
    • C. 对生活的困惑
    • D. 追求财富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李白》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方干的诗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而王维则通过山水意象传达出一种清幽的境界。两者都体现了唐诗的意境之美,但情感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