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时间: 2025-02-04 16:10: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
作者: 可旻 〔宋代〕
眼明。清净乐邦吾本郡。
娑婆流浪因贪吝。
冉冉思归霜入鬓。
深嗟恨。塞鸿不解传音信。
落日尽边沙隐隐。
向西望处归应近。
天乐是时相接引。
宜精进。紫金台上谁无分。
白话文翻译:
我眼睛明亮,心中清净,乐土正是我出生的地方。
因贪图享乐而在娑婆世界漂泊,
渐渐地思乡之情愈发浓厚,白发也渐渐增多。
我深深叹息,塞外鸿雁却无法传递我的音信。
落日西沉,边沙隐约可见。
向西眺望,归乡的路应该不远了。
此时天乐在上,似乎在引导我归去。
我应该更加努力,紫金台上又岂会没有我的份呢?
注释:
- 娑婆:指世间,特指充满苦难的地方。
- 冉冉:渐渐地,慢慢地。
- 塞鸿:指北方的鸿雁,象征远方的音信。
- 紫金台: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好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可旻,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词作著称,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为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游历于外,心中思乡的情感涌动之际,反映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经历的感慨。
诗歌鉴赏:
《渔家傲》是一首充满思乡情绪的词作,诗人通过清新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故乡的深切向往。开头“眼明,清净乐邦吾本郡”一句,直接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及其理想化的美好印象。接着,诗人提到因贪吝而流浪于娑婆世界,展现了人生的无奈和对物质的追求所带来的失落。随着“冉冉思归霜入鬓”,时间的流逝使得思乡之情愈加浓烈,白发也渐渐显露,无不体现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诗中“塞鸿不解传音信”一句,使用了鸿雁传信的典故,暗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落日的描绘则使人感受到一种凄凉的氛围,西去的方向也隐喻归乡之路。最后几句充满希望,天乐的引导与紫金台的理想,使得诗人在思乡与奋斗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鼓励自己更加努力,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眼明:形容眼睛明亮,暗指诗人心灵清澈。
- 清净乐邦:理想中的故乡,安宁而富饶。
- 娑婆流浪:身处世俗的苦难之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常。
- 冉冉思归霜入鬓:时间流逝,思乡之情加重,白发渐生。
- 深嗟恨:内心深处的叹息与遗憾。
- 塞鸿不解传音信:鸿雁无法传达思念,隐喻消息的无从传递。
- 落日尽边沙隐隐:落日的景象,象征时间的流逝。
- 向西望处归应近:期待归乡,朝着希望的方向前进。
- 天乐是时相接引:象征着美好的归宿在等待着自己。
- 宜精进:鼓励自己更加努力。
- 紫金台上谁无分:理想的归宿,强调人人都有机会。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塞鸿”比喻音信的无从传递。
- 拟人:将天乐赋予引导的能力,表现出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召唤。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 眼明:象征心灵的清澈与明亮。
- 娑婆:代表世俗的苦难与浮华。
- 霜入鬓:暗示时间流逝与思乡之情的加重。
- 塞鸿:象征思念之情的传递与无奈。
- 落日:象征人生的结束与归宿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娑婆”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的故乡
- B. 充满苦难的世间
- C. 仙境
- D. 自然界
-
“塞鸿不解传音信”中“塞鸿”指什么?
- A. 一种鸟类
- B. 传递信息的象征
- C. 诗人的朋友
- D. 诗人的家乡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 A. 喜欢
- B. 无所谓
- C. 思念与渴望
- D. 恨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渔家傲》: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多地侧重于夜晚的孤独感,而《渔家傲》则结合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归属的渴望,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