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时间: 2025-01-26 02:57:41

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

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

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人夜上西城宿,
听唱梁州双管逐。
此时秋月满关山,
何处关山无此曲。
鸿雁新从北地来,
闻声一半却飞回。
金河戍客肠应断,
更在秋风百尺台。

白话文翻译:

旅人夜晚在西城住宿,
听见梁州的双管乐声悠扬。
此时秋月高挂,照满了关山,
哪里不是这曲子在回响呢?
鸿雁刚从北方飞来,
听到乐声却又飞回。
金河边的守边客,心中应是断肠,
更在这百尺高台上,感受秋风的凄凉。

注释:

  • :此处指追逐、追随的意思,形容乐声的悠扬引人。
  • 关山:指的是边关的山岭,象征着离别和思乡之情。
  • 鸿雁:代表北方的归鸟,寓意着思乡与离别的情感。
  • 金河:指的是边境的河流,常用来比喻戍边的艰辛与孤独。
  • 百尺台:象征着高处,强调孤独感与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边关的风土人情和士兵的生活。李益的诗风豪放,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边塞,诗人在夜晚宿于西城,听到乐声,感受到孤独与思乡的情感,正是战争背景下士兵的共同情怀。

诗歌鉴赏: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描绘了秋夜的孤寂与思乡之情。首联描写了旅人在西城夜宿,听到悠扬的乐声,既有对音乐的欣赏,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接下来的两句通过“秋月满关山”,展现了秋天的夜景,营造出一种清冷、遥远的意境,象征着离愁别绪。

“鸿雁新从北地来”则引入了自然界的生灵,鸿雁的归来象征着思乡之情,但它们又因闻声而飞回,反映了人们对归属的渴望与无奈。最后两句中,“金河戍客肠应断”,表达了边塞士兵的愁苦与孤独,尤其是在秋风萧瑟的环境下,更显得悲凉。整首诗通过音乐、自然景象和士兵的情感交织,表现了深厚的思乡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行人夜上西城宿:描绘夜晚,行人在西城住宿,暗示旅行的孤独。
  2. 听唱梁州双管逐:听到梁州的乐曲,乐声如同追逐般绵延,增强了夜的氛围。
  3. 此时秋月满关山:秋夜的明月照耀在关山,象征着明亮与孤独的对比。
  4. 何处关山无此曲:哪里没有乐声回荡,暗示了音乐的普遍性与情感的共鸣。
  5. 鸿雁新从北地来:鸿雁从北方飞来,象征着归属与思念。
  6. 闻声一半却飞回:听到乐声却又飞走,表达了无奈与思乡。
  7. 金河戍客肠应断:守边的士兵心中愁苦,暗示战争的残酷与孤独。
  8. 更在秋风百尺台:在高台上感受秋风,更显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鸿雁”比喻思乡之情。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乐声描述为追逐,增添了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之情展开,通过音乐、自然景象与士兵的孤独,表现了对家乡的渴望与对战争的反思,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月:象征明亮与孤独。
  • 鸿雁:象征离别与思乡。
  • 金河:象征边境的艰辛。
  • 百尺台:象征高处的孤独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鸿雁”象征什么? A. 归属
    B. 离别
    C. 思乡
    D. 战争

  2.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3. 诗人夜上西城是为了? A. 旅行
    B. 休息
    C. 观看秋月
    D. 听乐曲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孤独与思乡,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壮丽。
  • 高适《别董大》:通过离别表达思乡,与李益的孤独情感相呼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