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人流贬
作者: 李益 〔唐代〕
原文展示:
汉章虽约法,秦律已除名。
谤远人多惑,官微不自明。
霜风先独树,瘴雨失荒城。
畴昔长沙事,三年召贾生。
白话文翻译:
即使汉朝的法制再简明,秦朝的法令也已经被废除。
谣言对于远道而来的人影响极大,官员的微小声望无法自证清白。
霜风首先吹枯了独树,瘴气和雨水让荒城失去了生机。
回想当年在长沙的事情,三年后又召回贾谊。
注释:
- 汉章:指汉朝的法律条文,强调其简约清晰。
- 秦律:指秦朝的法律,这里用“已除名”表示其已被废除。
- 谤:谣言、诽谤。
- 官微:指官员的地位微小。
- 霜风:比喻严酷的环境或境遇。
- 瘴雨:指湿热的气候,常与疾病相关。
- 长沙事:指贾谊在长沙任职的经历。
典故解析:
- 贾生:指贾谊,汉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因直言进谏被贬长沙。诗中提及其经历,暗指作者对贬谪者的同情与对时局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字贞,号青山,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诗作而闻名,尤其擅长边塞诗,风格多变,情感丰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益朋友被贬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与感慨。李益通过描绘法律的变迁与谣言的影响,反映了贬谪者的艰辛处境。
诗歌鉴赏:
《送人流贬》是一首充满了李益对朋友深厚情谊和对社会政治的反思之作。全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严谨的对仗和平仄韵律,展现了李益扎实的诗歌功底。首联中提到的“汉章”和“秦律”,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状的批判,显示出法律的变迁并未能改变人们的命运。接着,诗人通过“谤远人多惑”的句子,揭示了谣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暗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真相往往被淹没,诚实和清白难以自证。
中间两联描绘了自然的景象,霜风与瘴雨互为映衬,既展现了荒凉的环境,也象征着贬谪者的孤独与无助。这种对比强化了情感的深度,使人感受到贬谪者内心的苦闷与挣扎。最后一联提到贾谊的经历,既是对历史的借鉴,也表达出对友人的寄托与希望,实际上是对自己及他人命运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出李益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对友人的关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章虽约法,秦律已除名。
- 汉朝的法律虽然简明,但秦朝的法律早已被废除,暗示历史的变迁。
- 谤远人多惑,官微不自明。
- 远道而来的朋友容易被谣言所惑,身为微不足道的官员,难以自证清白。
- 霜风先独树,瘴雨失荒城。
- 霜风使孤树干枯,瘴雨使荒城失去生机,象征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
- 畴昔长沙事,三年召贾生。
- 回忆起昔日贾谊在长沙的经历,三年后又被召回,反映历史的循环与命运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霜风”和“瘴雨”比作官场的艰难,内外环境的压迫。
- 象征:独树象征孤独与无助,荒城象征失去生机的社会。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遭贬的惋惜与对时局的无奈,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中不断出现的对比手法,使得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为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风:象征着冷酷、孤独的环境。
- 瘴雨:象征着湿热、压迫与困难的境遇。
- 独树:象征孤立无援的处境。
- 荒城:象征失去生机的社会或人生的颓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汉章”指的是哪个朝代的法律? A. 隋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
“谤远人多惑”中“谤”字的意思是? A. 赞美
B. 诽谤
C. 传播
D. 反思 -
诗中提到的贾谊是因何被贬的? A. 不满统治
B. 直言进谏
C. 诗作不合
D. 其他原因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
- 《送友人》:李白的诗作,亦是送别友人的情感表达,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 李白《送友人》与李益《送人流贬》: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与惋惜,但李白的诗更偏向豪放与奔放,而李益则更显沉郁与思考。李白常用豪情壮志的表达,李益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内心的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