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肆礼虞庠。弘风阙里。降心下问。劳谦让齿。五方耸听。百辟倾耳。济济耆生。莘莘胄子。
白话文翻译:
在虞庠举行庄严的仪式。弘扬风教于阙里。虚心求教,勤劳谦让。四方之人肃然起敬。百官侧耳倾听。众多长者齐聚,学子们纷纷前来。
注释:
- 肆礼:举行仪式。
- 虞庠:古代学校名,这里指举行仪式的地方。
- 弘风:弘扬风教。
- 阙里:古代宫殿前的空地,这里指广泛传播。
- 降心下问:虚心求教。
- 劳谦让齿:勤劳谦让。
- 五方耸听:四方之人肃然起敬。
- 百辟倾耳:百官侧耳倾听。
- 济济耆生:众多长者齐聚。
- 莘莘胄子:学子们纷纷前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江总(519-594),字总持,南朝陈代文学家,官至尚书令。其诗文多表现宫廷生活,风格典雅。此诗应令而作,可能是在某个官方仪式上,表达对教育风气的推崇和对学子的期望。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某个官方仪式上,表达对教育风气的推崇和对学子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在虞庠举行仪式的场景,展现了弘扬风教的宏大场面。诗中“降心下问”和“劳谦让齿”体现了作者对虚心求教和勤劳谦让的推崇。而“五方耸听”和“百辟倾耳”则描绘了四方之人和百官对这一仪式的重视和敬仰。最后两句“济济耆生,莘莘胄子”则表达了众多长者和学子齐聚的盛况,彰显了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肆礼虞庠:在虞庠举行庄严的仪式。
- 弘风阙里:弘扬风教于阙里,广泛传播。
- 降心下问:虚心求教。
- 劳谦让齿:勤劳谦让。
- 五方耸听:四方之人肃然起敬。
- 百辟倾耳:百官侧耳倾听。
- 济济耆生:众多长者齐聚。
- 莘莘胄子:学子们纷纷前来。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肆礼虞庠”与“弘风阙里”,“降心下问”与“劳谦让齿”,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 比喻:“五方耸听”和“百辟倾耳”通过比喻描绘了人们对仪式的重视和敬仰。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推崇教育风气,表达了对虚心求教和勤劳谦让的推崇,以及对教育普及和重要性的认识。
意象分析:
- 肆礼虞庠:庄严的仪式场景。
- 弘风阙里:广泛传播的风教。
- 降心下问:虚心求教的态度。
- 劳谦让齿:勤劳谦让的行为。
- 五方耸听:四方之人的敬仰。
- 百辟倾耳:百官的倾听。
- 济济耆生:众多长者的聚集。
- 莘莘胄子:学子们的到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肆礼虞庠”指的是什么? A. 举行仪式的地方 B. 弘扬风教 C. 虚心求教 D. 勤劳谦让 答案:A
-
诗中“弘风阙里”的“阙里”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学校 B. 古代宫殿前的空地 C. 虚心求教 D. 勤劳谦让 答案:B
-
诗中“降心下问”表达了什么态度? A. 虚心求教 B. 勤劳谦让 C. 四方之人的敬仰 D. 百官的倾听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礼记·学记》:探讨古代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经典文献。
- 《论语·述而》:孔子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诗词对比:
- 《释奠诗应令》与《礼记·学记》:两者都涉及教育主题,前者通过诗歌形式表达对教育的推崇,后者则通过论述形式探讨教育制度和理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江总集》:收录江总的诗文作品,可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创作背景。
- 《礼记·学记》:探讨古代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经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