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寄刘啸秋北婆罗洲》

时间: 2025-02-04 16:26:17

三月杳鸿音,南望海天空阔。

一样月圆人寿,度中秋佳节。

依然苜蓿旧生涯,光影浸华发。

待向广寒丛桂,庆团圞芳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事近·寄刘啸秋北婆罗洲
作者: 龙榆生 〔近代〕

三月杳鸿音,南望海天空阔。
一样月圆人寿,度中秋佳节。
依然苜蓿旧生涯,光影浸华发。
待向广寒丛桂,庆团圆芳洁。

白话文翻译

三月的鸿雁音讯全无,我南望海天一片宽阔。
就在这同样的月圆人寿之时,我在这里度过中秋佳节。
依然过着以往的生活,岁月的光影映在了我的白发上。
我期待着向那广寒宫的桂树,庆祝团圆与美好的洁白。

注释

  • 杳鸿音: “杳”指深远,难以捉摸;“鸿音”指鸿雁的音讯,常用来象征远方的朋友或亲人的消息。
  • 南望海天空阔: 描述诗人向南眺望,看到辽阔的海天,表达了思乡之情。
  • 一样月圆人寿: 指中秋佳节时,月圆代表团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苜蓿: 一种草本植物,象征生活的平淡和旧时光。
  • 广寒丛桂: 传说中月宫的桂树,象征了美好和团圆。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龙榆生,近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情,作品中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
  •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身处婆罗洲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异乡度过中秋佳节的感慨,反映了流亡和乡愁的主题。

诗歌鉴赏

这首《好事近·寄刘啸秋北婆罗洲》是龙榆生对中秋佳节的深情抒发,诗中流露出浓厚的思乡情绪。诗人在三月的时节,面对浩瀚的南海,思绪飘荡,仿佛在追寻远方亲友的音讯。这种情感通过“杳鸿音”的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既展示了远离故乡的孤独,也传递了对团圆的渴望。

接着,诗人提到“月圆人寿”,在这象征团圆的佳节里,他虽然身处异地,却依然感受到同样的圆满与祝福。这种情感的共鸣让人倍感温暖,尽管环境不同,但人心相通。

在“依然苜蓿旧生涯”一节,诗人回忆起过去的平淡生活,这种对往昔的怀念让人感到时光的流逝与无情。最后一句“待向广寒丛桂,庆团圆芳洁”,则是对未来团聚的期待,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构建了一个充满思念与期待的画面,展现了龙榆生对人情的细腻观察与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三月杳鸿音: 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音信全无的失落感。
    • 南望海天空阔: 强调了诗人孤独的心境与对故乡的渴望。
    • 一样月圆人寿: 传递出中秋节的团圆情感,尽管身处异地,仍能感受到节日的意义。
    • 依然苜蓿旧生涯: 反映诗人对平淡生活的怀念,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待向广寒丛桂,庆团圆芳洁: 表达对未来团圆的期待,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 “广寒丛桂”比喻月宫的桂树,象征团圆与美好。
    • 对仗: 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是思乡与团圆,通过对中秋节的描绘,表达了对亲情的渴望与追忆,展现了流亡者心中的孤独与希望。

意象分析

  • 鸿音: 象征远方的音讯,代表了思念与孤独。
  • 月圆: 象征团圆与和谐,是中秋节的重要象征。
  • 苜蓿: 代表着平淡和往昔的生活,体现了岁月的流逝。
  • 广寒丛桂: 代表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象征团圆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杳鸿音”中的“杳”是什么意思?

    • A) 明亮
    • B) 深远
    • C) 短暂
  2. 诗中提到的“广寒丛桂”象征什么?

    • A) 团圆
    • B) 离别
    • C) 旅行
  3. “依然苜蓿旧生涯”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怀念
    • C) 忧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水调歌头》 - 苏轼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龙榆生的这首诗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团圆与归属的渴望。
  • 《水调歌头》: 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团圆的期待,也反映了节日的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