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烟艇横斜柳港湾,
云山出没柳行间。
登山得似游湖好,
却是湖心看尽山。
白话文翻译:
在柳树环绕的小港湾,烟雾缭绕的船只横斜地停泊;
云雾缭绕的山峰时隐时现,映衬在柳树之间。
登上山头的感觉就像在湖中游玩一样美好,
然而在湖心处却能尽览四周的山色。
注释:
- 烟艇:指笼罩在烟雾中的小船,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横斜:形容船只的姿态,给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 柳港湾:柳树成荫的港湾,增添了自然的韵味。
- 云山:指云雾缭绕的山,表现出一种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
- 登山:指攀登山峰,体验不同的视野和感受。
- 湖心:湖的中央,意味着在湖里能够观察到周围的景色。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美景,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们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和寄托情感的传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著名诗人。以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而闻名,作品兼具清新、自然的风格,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杨万里游览西湖之际,表达了他在西湖的游览体验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山水文化的重视。
诗歌鉴赏:
本诗描绘了西湖的自然景观,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烟雾缭绕的船只和变幻的云山。开篇用“烟艇”和“柳港湾”构建了一个宁静而优雅的画面,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通过“云山出没”描绘了自然的神秘和多变,展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
诗的后两句则从登山的视角进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游山和游湖的不同体验。登山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山景,而在湖中则能更好地欣赏周围的山。此时,诗人反映出一种游览的哲学,既欣赏山水之美,又深刻思考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烟艇横斜柳港湾:描绘了一个安静的港湾,船只停泊在柳树掩映之中,展现出一种和谐美。
- 云山出没柳行间:云雾缭绕的山峰在柳树间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而变幻的感觉。
- 登山得似游湖好:登山的感觉如同在湖中游玩一样美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
- 却是湖心看尽山:在湖心处,能够尽览四周的山景,体现了不同的视角和体验。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登山的体验比作游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称美感,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西湖自然美景的描绘,探讨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哲学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烟艇:象征着宁静与悠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柳港湾:柳树象征着柔美和生命的延续,港湾则代表着安静的避风港。
- 云山:象征着变幻与神秘,体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不可捉摸。
- 湖心:象征着观察的中心,意味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自然的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烟艇”意指:
- A. 小船
- B. 大船
- C. 渔船
- D. 游艇
-
诗的主要意象是:
- A. 山
- B. 湖
- C. 柳树
- D. 云
-
诗人对游山与游湖的关系是:
- A. 都一样
- B. 游山更好
- C. 游湖更好
- D. 各有千秋
答案:
- A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同君俞》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描绘了西湖的美景,但杨万里更注重自然的细腻描绘,而苏轼则融入了更多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两者在风格和意境上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杨万里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