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莫是西湖》
时间: 2025-01-11 17:11:18意思解释
满江红·莫是西湖
作者: 萧崱 〔宋代〕
原文展示:
莫是西湖,分一派残波剩碧。闲问著莺仙丹事,老榕知得。荇水带长鸥踏损,柳风絮暖鱼吞入。只前山依旧汉时青,晴还湿。亭疏好,何消密。花少好,无多植。听黄鹂三请,要诗翁出。消渴泉斟寒玉液,留题石剥苍苔色。叹而今翻羡南春,乾坤窄。
白话文翻译:
这难道是西湖吗?只分得一片残波和剩余的碧水。我闲问黄莺有关仙丹的事情,老榕树却知道。水面上,荇菜带着长长的鸥鸟轻轻踏过,柳风轻拂,春絮温暖,鱼儿也吞入水中。前面的山依旧青翠,如同汉代时的景色,晴天时水面依然湿润。亭子稀疏,怎么会显得拥挤?花儿虽少,却不需要种太多。听那黄鹂三次请求,要我这位诗翁出山。把消渴的泉水斟入寒玉液中,留下题字在剥落的苍苔石上。叹息如今我竟然羡慕南方的春天,天地显得如此狭窄。
注释:
- 莫是:难道是。
- 西湖:指代著名的西湖,象征美丽的自然风光。
- 分一派:分出一片。
- 残波剩碧:残留的波纹与碧绿的水面。
- 闲问:随意询问。
- 荇水:水中生长的荇菜。
- 带长鸥:指长长的鸥鸟。
- 柳风絮暖:柳树的风吹来,带着温暖的柳絮。
- 亭疏好,何消密:亭子稀疏,何必显得拥挤。
- 消渴泉斟寒玉液:用泉水斟入寒玉液体。
- 留题石剥苍苔色:留下题字在剥落的苍苔石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崱,字君宸,号寒山,宋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怀,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交织之际,作者在西湖附近游玩时,受到自然风光的启发,借景抒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感慨。
诗歌鉴赏:
《满江红·莫是西湖》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体悟。诗中开头以“莫是西湖”引入,设疑而后转到对景的细致描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通过“残波剩碧”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往昔的追忆,仿佛在述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消逝。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将人和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黄莺的歌声、老榕的智慧、荇水的轻柔、柳风的温暖,皆展现了生机与活力。诗中对“亭疏”和“花少”的描写,则反映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南方春天的羡慕,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渴望,更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用词简练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且富有哲理,展现出宋代诗词特有的细腻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是西湖:起疑,暗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思考。
- 分一派残波剩碧:描绘水面景象,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惋惜。
- 闲问著莺仙丹事:将自然与人情结合,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老榕知得:象征智慧的存在,传递自然的灵性。
- 荇水带长鸥踏损:描绘和谐的自然景象,展现生机。
- 柳风絮暖鱼吞入:感受到春的温暖,生命的活力。
- 前山依旧汉时青: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
- 亭疏好,何消密:表达对简单生活的偏爱。
- 听黄鹂三请,要诗翁出:暗示诗人深受自然的启发和邀请。
- 消渴泉斟寒玉液:描绘饮水的画面,象征精神的滋养。
- 留题石剥苍苔色:强调留下印记的重要性。
- 叹而今翻羡南春,乾坤窄: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玉液”比喻清澈的泉水,富有诗意。
- 拟人:如“老榕知得”,赋予自然以智慧。
- 对仗:整首诗中有明显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深刻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体现了作者的哲思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美丽与宁静的自然环境。
- 黄莺: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活力。
- 老榕:象征智慧与长寿。
- 荇水、柳风: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老榕”象征什么?
A. 年轻 B. 智慧 C. 美丽
答案:B -
“亭疏好,何消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拥挤 B. 清闲 C. 复杂
答案:B -
诗人在最后叹息什么?
A. 对自然的失望 B. 对南方春天的羡慕 C. 对人际关系的失落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满江红·莫是西湖》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欣赏,但前者更显豪放,后者则细腻柔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