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时间: 2025-01-10 22:40:04意思解释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作者:苏轼 〔宋代〕
原文展示: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白话文翻译:
我遍游了江南的山岳,遇到山岭总是留连忘返。
独自带着天上那圆圆的明月,来试喝人间的第二泉水。
石路盘旋环绕着九龙的脊背,水光在五湖的天空中翻滚。
孙登无言地空手而归,半岭的松声在万壑之间回荡。
注释:
- 踏遍:走遍、走过。
- 留连:留恋,不舍离去。
- 小团月:指的是明亮的月亮,形状像一个小团子。
- 第二泉:指惠山的泉水,以其清甜著称。
- 九龙脊:假借的地形名,形似九龙的山脊。
- 水光: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样子。
- 孙登:古代隐士,指代一位无言归去的哲人。
典故解析:
- 孙登:隐喻对世事的淡泊与无奈,表达人生的无常与哲学思考。
- 第二泉:惠山著名的泉水,象征清澈与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都有突出成就,尤其以豪放派诗风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游历惠山时,表达了他对美丽山水的赞叹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诗中流露出对人间美景的沉醉以及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惠山游览的所见所感,诗中不仅展现了江南山水的秀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开篇“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描绘了他游历的经历,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欣赏,流露出一种随性而悠然的心态。紧接着提到“独携天上小团月”,这里的明月与泉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诗中描绘的“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生机,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水的灵动。最后一句“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则表达了一种无奈与哲思,孙登象征隐士,寄托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与思考。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美的追求,也有对人生哲理的追寻,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表达了游历的广泛与对自然美的留恋。
- 第二句通过月光与泉水的对比,反映出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第三句描绘了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自然的生动与变化。
- 第四句则带有一种哲理的反思,暗示人生的无常与追求的艰难。
-
修辞手法:
- 拟人:水光翻动,赋予水以生命。
- 对仗:如“石路萦回”等,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比喻:如“小团月”比喻明月,生动形象。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江南的美丽山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出一种超脱与洒脱的情怀。
意象分析:
- 江南山水: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诗人的心灵寄托。
- 明月:象征理想与纯洁,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泉水:象征清澈与智慧,暗示人间的美好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第二泉”是指什么地方? A) 黄山
B) 惠山
C) 泰山
D) 井冈山 -
诗人用“孙登”来象征什么? A) 追求名利
B) 超脱世俗
C) 追求财富
D) 享乐生活
答案:
- B) 惠山
- B) 超脱世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与王维的山水诗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山水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的风格更为豪放,王维则更显含蓄与淡雅。
参考资料:
- 《苏轼传》
- 《中国古诗词选》
- 《山水诗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