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于訢校书见贻》

时间: 2025-01-24 23:23:35

能□得从军,清嬴□□□。

绮罗徒满目,山水不离心。

暂别愁花老,相思倚竹阴。

家贫无以养,未可话抽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能得从军,清嬴。
绮罗徒满目,山水不离心。
暂别愁花老,相思倚竹阴。
家贫无以养,未可话抽簪。

白话文翻译:

能得从军,心境清明。
眼前满是绮罗衣裳,但心中山水常在。
暂时离别,愁苦的花儿凋谢,思念在竹荫下依然。
家境贫寒,无法养活自己,不便谈论结发之事。

注释:

  • 能得从军:意味着能够参军,表达了一种豪情。
  • 清嬴:心境清明,心情开朗。
  • 绮罗:华丽的丝绸,形容美丽的衣服。
  • 徒满目:只是眼前的景象,内心却有所缺失。
  • 山水:自然景色,象征内心的归属与宁静。
  • 暂别愁花老:暂时的离别使得愁苦如花般枯萎。
  • 相思倚竹阴:思念在竹荫下,表现了孤独与思念之情。
  • 家贫无以养:家庭贫困,没有能力供养。
  • 未可话抽簪:未能提及结发之事,暗示未婚或未能成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繁荣,诗人常常以个人情感为基础,描绘广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朱庆馀参军之际,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流露出对军旅生活的期待与无奈。诗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常。

诗歌鉴赏:

《酬于訢校书见贻》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个人的思念与对家乡的眷恋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能得从军,清嬴”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尽管身处军旅生涯,内心却保持着一份清明与坚定。接下来的“绮罗徒满目,山水不离心”则形成鲜明对比,虽然眼前是华丽的衣饰,但真正能够触动内心的却是那份对山水的思念与归属感。

“暂别愁花老,相思倚竹阴”中,离别的愁苦如花般凋谢,诗人以竹影为喻,表现出孤独的思念之情,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恰如诗人的品格。最后一句“家贫无以养,未可话抽簪”则道出了诗人现实的窘迫与无奈,无法谈及成家立业的事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困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也流露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能得从军,清嬴:表达了诗人对参军的期待以及内心的坦然。
  2. 绮罗徒满目,山水不离心:对比外在华丽与内心真实情感的差距。
  3. 暂别愁花老,相思倚竹阴:描绘离别的愁苦与思念的情境。
  4. 家贫无以养,未可话抽簪:反映家庭经济困境与对未来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外在华丽与内心情感的对比,突显情感的深沉。
  • 意象:通过“山水”、“竹阴”传达思乡与孤独。
  • 象征:竹子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诗人的品格。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与个人命运展开,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深刻而感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归属感,代表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 绮罗:象征外在的物质享受,但无法满足内心的情感需求。
  • 竹阴:代表思念与孤独,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坚韧的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家贫无以养”意味着什么? A. 家境富裕
    B. 家境贫困
    C. 家庭和谐
    D. 无法成家

  2. “暂别愁花老”中的“愁花”象征什么? A. 甜蜜的爱情
    B. 离别的痛苦
    C. 美好的回忆
    D. 生活的烦恼

  3. 诗人表达对家乡的感情是通过哪种意象? A. 山水
    B. 竹阴
    C. 绮罗
    D. 战场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朱庆馀的此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家乡的思念,但朱庆馀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与人生的无奈,而王维则更多地融入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