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颍水箕山一老生,
漠然心境两俱平。
倘不物外皆如寄,
腰底悬金壁挂缨。
白话文翻译:
在颍水和箕山之间,我是一个老者,
内心的宁静与外界事物同样平静。
如果不把外物当作寄托,
那我腰间挂着的金缨便显得多余。
注释:
字词注释:
- 颍水:指中国河南省的一条河流,流域广阔,古代文人常以之为背景。
- 箕山:古代传说中的一座山,象征着隐逸和清幽。
- 老生:意指年长的人,通常指不再追求功名利禄的隐士。
- 漠然:形容心态淡然、无所挂碍。
- 心境:内心的状态和境界。
- 物外:指外在事物,非内心所需。
- 寄:在此意为寄托、依赖。
- 腰底悬金壁挂缨:形容身上佩戴的装饰物,象征地位和权利。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箕山”可以与古代隐士的生活理念联系起来,反映出作者追求内心宁静的理想。
- “金壁挂缨”暗示着世俗的权力与地位,但与内心的平和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性情淡泊,追求隐逸生活。他的诗作常有哲理性,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作者致仕后写成,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释然,体现出他的宁静心境与对物质欲望的淡化。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韩维作为一位老生的淡泊与从容,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开头的“颍水箕山一老生”不仅点明了地点,也隐含了作者的身份认同。他身处自然之中,内心却已与外界和谐共处。接着“漠然心境两俱平”,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世事的无关紧要,诗人似乎在强调心境的平和远比外界的荣华富贵更为重要。
“倘不物外皆如寄”一句,直接表达了对于物质世界的看法,强调了生活的本质在于内心的感受,而非外在的事物。最后一句“腰底悬金壁挂缨”则是对世俗地位的冷静看待,暗示佩戴的金缨并不能真正代表自身的价值。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展现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颍水箕山一老生:诗人自我介绍,表明其身份与地理背景,暗示其隐逸生活。
- 漠然心境两俱平:诗人内心宁静,表明对外界事物的无所挂碍。
- 倘不物外皆如寄:强调外物的轻浮与无常,表明内心的真实依托。
- 腰底悬金壁挂缨:暗示地位与身份,但在内心宁静面前显得多余。
修辞手法:
- 对比:内心的平静与外在的物质形成鲜明对比。
- 隐喻:金缨象征地位,反映了世俗的诱惑。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反映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强调精神的独立与自我价值的认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颍水:象征着自然的宁静。
- 箕山:代表隐逸与清幽。
- 金壁挂缨:象征世俗的权力与虚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颍水”和“箕山”主要象征什么?
- A. 自然与宁静
- B. 权力与地位
- C. 纷扰与困扰
-
“倘不物外皆如寄”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对外界事物的依赖
- B. 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 C. 对权力的渴望
-
诗中“腰底悬金壁挂缨”暗示了什么?
- A. 内心的平和
- B. 对世俗身份的反思
- C. 对物质的追求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韩维的《致仕后次韵答张念七》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相似的主题,均强调隐逸与自然的和谐,但韩维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而陶渊明则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韩维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