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晚过邻几官舍三首
作者: 韩维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车马东桥绝,凉风满夕轩。
水声通沁苑,树色入夷门。
每接渊明咏,常怀仲理言。
沧洲如可约,杯酒会重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车马在东桥上已经绝迹,凉风吹满了晚上的轩窗。水声流淌入沁园,树影映入夷门。每当接到渊明的咏叹,我总是怀念仲理的言辞。如果沧洲可以相约,我愿意再和你一起举杯畅谈。
注释
字词注释:
- 车马:指交通工具,车马的喧嚣在这里已无。
- 绝:停止,消失。
- 凉风:凉爽的风,形容晚间的清爽。
- 夕轩:指晚上的窗户。
- 沁苑:指清凉的园林,沁指清凉的水。
- 夷门:可能是指夷族的门,象征异域风情或地方。
- 渊明:指陶渊明,以隐逸著称的诗人。
- 仲理:指仲尼(孔子),或是喻指有理想的志士。
- 沧洲:象征理想的隐居地,渴望与友人相聚。
典故解析:
-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隐逸和田园诗闻名,他的作品常反映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 仲理:一般指孔子,强调理想和德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约公元1080年-约公元1150年),字子明,号山农,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追求诗歌的简练和自然。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隐逸思想盛行的时期,诗人可能是在与友人相聚时,感慨时光流逝与理想生活的渴望,展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晚过邻几官舍三首》是韩维在晚间经过邻近官舍时所作,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开篇以“车马东桥绝”揭示了周围的宁静,随后一句“凉风满夕轩”描绘出晚间的清凉和舒适,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接下来的“水声通沁苑,树色入夷门”则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的美,水声与树影交融,给人以清新之感。诗中提到的“渊明”和“仲理”不仅是对古代名人的追忆,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志向的渴望。最后一句“沧洲如可约,杯酒会重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相聚的期待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全诗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车马东桥绝:描绘了交通的稀少,暗示宁静的环境。
- 凉风满夕轩:晚风送来清凉,表现出诗人享受自然的心情。
- 水声通沁苑:水声流淌,带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 树色入夷门:树影投射,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 每接渊明咏:提到陶渊明,暗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常怀仲理言:回忆孔子的理想,体现出对德行的追求。
- 沧洲如可约:渴望与友人相聚,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杯酒会重论:期待再次畅谈,体现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凉风满夕轩”与“水声通沁苑”,形成和谐的对称。
- 比喻:用“沧洲”象征理想的地方,暗喻心灵的归宿。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传达出一种宁静、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车马:象征繁忙与喧嚣。
- 凉风:象征清新与舒适。
- 水声:象征生命的流动。
- 树色: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沧洲:象征理想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渊明”是指哪位诗人?
A) 李白
B) 陶渊明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凉风满夕轩”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白天的酷热
B) 晚间的清凉
C) 雨天的湿润
D) 晨曦的温暖 -
诗中“沧洲如可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A) 渴望独处
B) 渴望与友人相聚
C) 渴望旅行
D) 渴望学习
答案:
- B) 陶渊明
- B) 晚间的清凉
- B) 渴望与友人相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韩维与陶渊明在田园诗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均以自然为题材,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韩维更强调友谊和人际关系的珍视,而陶渊明则更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