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益府裴录事》

时间: 2025-01-10 22:35:21

忽忽岁云暮,相望限风烟。

长歌欲对酒,危坐遂停弦。

停弦变霜露,对酒怀朋故。

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

鸿度何时还,桂晚不同攀。

浮云映丹壑,明月满青山。

青山云路深,丹壑月华临。

耿耿离忧积,空令星鬓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益府裴录事
——卢照邻

忽忽岁云暮,相望限风烟。
长歌欲对酒,危坐遂停弦。
停弦变霜露,对酒怀朋故。
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
鸿度何时还,桂晚不同攀。
浮云映丹壑,明月满青山。
青山云路深,丹壑月华临。
耿耿离忧积,空令星鬓侵。

白话文翻译:

时光匆匆,岁月渐渐消逝,远远望去只见烟雾弥漫。
我长歌欲与酒相对,危坐之中却停下了琴弦。
停下琴弦,像霜露般的惆怅,举杯对酒,怀念旧友。
早晨看着天上的桂花月亮,晚上听见鸿雁飞过。
这些鸿雁何时才能归来,桂花的晚景也难以再攀。
浮云映照着丹色的山谷,明月照满了青翠的山。
青山的云路深邃,丹谷的月光洒临。
心中的忧愁愈发积累,空让星星的白发逐渐侵袭。

注释:

字词注释

  • 忽忽:匆匆、迅速。
  • 桂蟾:指的是桂花和蟾蜍,象征中秋的明月。
  • 鸿雁:指北雁,象征远方的友人。
  • 丹壑:丹色的山谷,常用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

典故解析

  • “桂蟾”:寓意中秋,桂花象征团圆与思念。
  • “鸿雁”: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远方的友人或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照邻(约635年-约 684年),字孟明,号子华,唐代诗人,擅长五言律诗和古风,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卢照邻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情感与思想。

诗歌鉴赏:

《赠益府裴录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怀之作,诗人在这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诗的开头以“忽忽岁云暮”引入,隐喻时间的流逝,接着通过风烟描绘一种恍惚的感觉,似乎在诉说着生活的无常与变化。随着长歌与饮酒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停弦象征着心情的沉重与对往昔的追忆。

后面的意象如“桂蟾”和“鸿雁”,不仅是自然的描绘,也寄托着诗人对友人归来与团圆的渴望。最后几句“青山云路深,丹壑月华临”则展现了一幅美丽宁静的山水画,似乎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结尾“耿耿离忧积,空令星鬓侵”则点明了离愁别绪的主题,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忽忽岁云暮:时间匆匆而逝,岁月渐深。
  2. 相望限风烟:远远相望,眼前只有烟雾。
  3. 长歌欲对酒:吟唱着长歌,想要与酒相对。
  4. 危坐遂停弦:坐得不安,最终停下了琴弦。
  5. 停弦变霜露:停下琴弦,心情如霜露般冷清。
  6. 对酒怀朋故:举杯对酒,思念旧友。
  7. 朝看桂蟾晚:早晨看桂花月亮,晚上听鸿雁飞过。
  8. 鸿度何时还:这些鸿雁何时才能归来?
  9. 桂晚不同攀:桂花的晚景已无法再攀。
  10. 浮云映丹壑:浮云映照着红色的山谷。
  11. 明月满青山:明月照满了青翠的山。
  12. 青山云路深:青山的云路深邃。
  13. 丹壑月华临:红色的山谷月光洒落。
  14. 耿耿离忧积:心中的忧愁愈加积累。
  15. 空令星鬓侵:无奈让白发渐渐侵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霜露,生动地表达了孤独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思念,表现了对人生无常和离别的感慨,突出了孤独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花:象征团圆与思念。
  • 鸿雁:象征远方的友人。
  • 青山:代表宁静与理想的生活状态。
  • 明月:代表思念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景观
    B. 友人思念
    C. 人生哲理

  2. “鸿度何时还”中“鸿”指的是什么? A. 朋友
    B. 鸿雁
    C. 山

  3. 诗中用什么象征了离愁别绪? A. 青山
    B. 浮云
    C. 星鬓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现了友人的离别之情,但更多地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感伤。
  • 李白的《将进酒》则强调了及时行乐的态度,与卢照邻的忧伤基调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卢照邻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