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时间: 2025-01-26 00:16:46

苦海周遭断去帆,东风吹泪向天南。

龙蛇泽里清明五,燕雀笼中寒食三。

扑面风沙惊我在,满襟霜露痛谁堪。

何当归骨先人墓,千古不为丘首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苦海周遭断去帆,
东风吹泪向天南。
龙蛇泽里清明五,
燕雀笼中寒食三。
扑面风沙惊我在,
满襟霜露痛谁堪。
何当归骨先人墓,
千古不为丘首惭。

白话文翻译:

在苦海的四周,帆已经断绝,
东风吹来泪水向南方流去。
在龙蛇出没的水泽中,清明节已过去五天,
而在燕雀的笼中,寒食节则已过去三天。
扑面的风沙让我惊愕,
满身的霜露让我痛苦难忍。
何时才能回归先人的墓地,
千古以来不为坟头感到羞愧。

注释:

  • 苦海:指生活的困苦和艰难。
  • 东风:象征着春天的气息,也象征着悲伤的情感。
  • 龙蛇泽:指的是蜿蜒曲折的水泽,象征环境的复杂。
  • 清明五:指的是清明节,春天的节气,祭祀先人。
  • 寒食三:寒食节,祭祀活动中不生火做饭,通常在清明前一天。
  • 扑面风沙:形象地描绘了环境的恶劣。
  • 满襟霜露:指的是满身的寒冷与湿气,形容身体的痛苦。
  • 归骨先人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归属感。
  • 丘首惭:指的是对先人墓地的愧疚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阮亭,南宋末年杰出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抵抗元朝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昂,常常表达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寒食》创作于南宋末年,文天祥身处国家危亡之时,因反抗外敌和政权腐败而被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表现出对故国的无限思念和对先人的怀念,诗中流露出深深的悲愤和无奈。

诗歌鉴赏:

《寒食》展现了文天祥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对历史的沉重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内心的苦闷与悲痛。开头两句“苦海周遭断去帆,东风吹泪向天南”,便以“苦海”象征生命的艰辛与困境,东风又引出泪水,表现出他难以自已的悲伤。接下来的“龙蛇泽里清明五,燕雀笼中寒食三”,则通过对节日的描写,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对故人的追忆。

中间的“扑面风沙惊我在,满襟霜露痛谁堪”,极具画面感,风沙的侵袭与满身的霜露,形成了对比,突显出身处逆境的痛苦与无奈。最后两句“何当归骨先人墓,千古不为丘首惭”,则是诗人的终极追问,表现出对先人的追思与归属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节日的描述,更是对历史、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表现出文天祥作为一个爱国者的悲壮情怀和对家国的无尽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苦海周遭断去帆:身处困境,无法前进。
  2. 东风吹泪向天南:悲伤的情感随着东风流向南方。
  3. 龙蛇泽里清明五:清明节已过,象征着思念先人。
  4. 燕雀笼中寒食三:寒食节已过,反映出节日的孤独与失落。
  5. 扑面风沙惊我在:恶劣的环境使作者感到震惊与无奈。
  6. 满襟霜露痛谁堪:身心的痛苦无人能忍受。
  7. 何当归骨先人墓:渴望能归葬于先人墓地。
  8. 千古不为丘首惭:不愿意对先人感到羞愧。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苦海”比喻生活的艰辛。
  • 对仗:前后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东风”、“龙蛇泽”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与人间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对家国的深切情感和对历史的反思,表现出对先人的怀念和对生活困境的无奈,是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苦海: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2. 东风:春风带来的情感,象征希望与悲伤。
  3. 龙蛇泽:复杂的环境,象征历史的曲折。
  4. 清明:祭祀先人,承载着文化与传承。
  5. 寒食:象征哀思与祭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作者文天祥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A. 不生火做饭
    • B. 祭祀先人
    • C. 赏花
    • D. 吃粽子
  3. “何当归骨先人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无奈
    • B. 对先人的怀念
    • C. 对爱情的渴望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较,文天祥在《寒食》中更加强调对家国的思考与个人命运的沉重感,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两者都反映出对历史的深刻关切,但表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文天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