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四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57:28

日日向西风,蝉语犹难已。

明月出前山,漫过山塘水。

携酒坐塘沿,擪笛秋声细。

不识野山禽,入梦都几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日向西风,蝉语犹难已。
明月出前山,漫过山塘水。
携酒坐塘沿,擪笛秋声细。
不识野山禽,入梦都几里。

白话文翻译:

每天都在西风中度过,蝉鸣声依然没有停歇。
明月从前面的山中升起,洒过山塘的水面。
我带着酒坐在塘边,轻轻地吹着笛子,秋天的细声萦绕耳畔。
不认识野外的鸟儿,梦中却已飞过几里。

注释:

  • 日日:指天天、日复一日。
  • 向西风:指西面的风,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 蝉语犹难已:蝉鸣声仍然难以停止,表现出夏季的余韵。
  • 明月出前山:明亮的月亮从前面的山头升起,描绘了夜晚的宁静。
  • 漫过山塘水:月光轻柔地洒落在山塘的水面上,意境优美。
  • 携酒坐塘沿:带着酒坐在塘边,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 擪笛秋声细:轻轻地吹笛子,秋天的声音细腻动听。
  • 不识野山禽:不认识野外的鸟儿,表达了一种孤独感。
  • 入梦都几里:在梦中已飞过了几里,蕴含着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青山,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合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引发读者的共鸣。

创作背景:

《生查子四首》是卢青山在某个秋日写作的一组词,受到秋天宁静氛围的影响,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生查子四首 其二》描绘了一幅秋日的宁静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和内心的感受。开头“日日向西风,蝉语犹难已”,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蝉鸣声的不绝,这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化,也暗示了对过去的怀念。接着“明月出前山,漫过山塘水”,明亮的月光洒在山塘水面上,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视觉享受,月光成为了诗中不可或缺的意象,象征着希望与思绪的升华。

在第三句“携酒坐塘沿,擪笛秋声细”,诗人以酒和笛子构建了一种悠闲的氛围,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享受与沉思。诗人似乎在与大自然对话,感受着秋天的细腻与温柔。最后一句“不识野山禽,入梦都几里”,则表达了一种对自由的向往与孤独感,诗人虽然身处自然之中,却又与之隔绝,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清新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刻体验,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日向西风:通过“日日”强调时间的流逝,西风暗示着秋天的到来。
  2. 蝉语犹难已:蝉鸣声依然持续,表现出夏季的残余和对过去的留恋。
  3. 明月出前山:明亮的月亮从山中升起,象征着希望与宁静。
  4. 漫过山塘水:月光洒落在水面,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画面。
  5. 携酒坐塘沿:带着酒在塘边坐下,象征着放松与享受生活的态度。
  6. 擪笛秋声细:轻声吹笛,秋天的声音如细雨般温柔。
  7. 不识野山禽:不认识周围的鸟儿,反映出一种孤独感。
  8. 入梦都几里:在梦中飞翔,表达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明月比作希望与情感的寄托。
  • 拟人:蝉鸣被赋予了难以停止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秋天的到来,代表时间的流逝。
  • 明月:象征宁静、美好和希望,反映内心的情感。
  • 塘水:代表自然的馈赠,营造出悠闲的氛围。
  • 笛声:象征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传递出情感的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日日向西风”中,“西风”象征什么? A. 夏天
    B. 秋天
    C.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明月”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希望与宁静
    C. 失落

  3. “不识野山禽”中的“禽”指的是什么? A. 禽兽
    B. 野鸟
    C. 一种植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卢青山与李白的作品,可以发现两位诗人在对自然的描写上有相似之处,卢青山更细腻,而李白则更豪放。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史》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