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歌辞。岐山操》
时间: 2025-01-10 22:57:54意思解释
琴曲歌辞·岐山操
原文展示
我家于豳,自我先公。
伊我承绪,敢有不同。
今狄之人,将土我疆。
民为我战,谁使死伤。
彼岐有岨,我往独处。
人莫余追,无思我悲。
白话文翻译
我家在豳地,传承自我的先公。
他们和我一脉相承,怎敢有不同?
如今的狄人,想要侵占我的土地。
百姓为我而战,谁来承受生死伤亡?
那岐山有水,我往那里独自居住。
无人追随我,心中只剩悲伤。
注释
字词注释
- 豳:古地名,今陕西省一带。
- 伊我:指代我和他们,表达一种密切关系。
- 狄: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常与中原对抗。
- 疆:疆域、边境。
- 岐山:地名,位于陕西省,是古代重要的山脉。
- 岨(suo):水流缓慢的地方,意指淡泊宁静之意。
- 追:追随、追赶。
典故解析
- 豳与岐:豳为韩愈的家乡,岐山象征着归隐与逃避现实的愿望。诗中通过地名来表达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现状的不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内容多涉及政治、哲学及个人情感,语言精炼,意蕴深厚。
创作背景
《琴曲歌辞·岐山操》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边境战乱频繁,民众生灵涂炭。韩愈借诗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家乡的怀念,展现了士人的责任感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家乡豳地的回忆与对岐山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与无奈。开头两句交代了作者的家族背景,强调了传承与认同,营造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基础。接下来的几句转向了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尤其是对狄族侵扰的愤慨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最后两句则通过对岐山的孤独向往表现了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时局的无奈,情感由外向内,逐步深化。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迷茫,表现了韩愈作为一位士人的责任感与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家于豳,自我先公。
诗人自述家族的渊源,强调根在豳地。 -
伊我承绪,敢有不同。
强调家族传承的不可分割,表达对家族的自豪与认同。 -
今狄之人,将土我疆。
直面外族侵扰,表达对国家安全的忧虑。 -
民为我战,谁使死伤。
关注民众的苦难与牺牲,流露出悲悯之情。 -
彼岐有岨,我往独处。
向往岐山的宁静,想要逃避现实的纷扰。 -
人莫余追,无思我悲。
表达孤独与悲伤,感叹无人理解自己的苦闷。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我家于豳,自我先公”,形成整齐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岐山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逃避。
- 反问:通过“谁使死伤”的设问,强调对民生苦难的思考。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对家乡的思念、对外敌入侵的忧虑以及对民众苦难的同情,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内心深处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豳:象征归属感和家族的根基。
- 狄:代表外敌的侵扰与威胁。
- 岐山:象征着宁静、隐居及逃避现实的理想之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豳”是指哪个地方? A. 陕西
B. 河南
C. 四川
D. 河北 -
作者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国忧民
C. 追忆往昔
D. 对未来的期待 -
“彼岐有岨”中的“岨”指的是什么? A. 大山
B. 河流的缓流处
C. 城市
D. 战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表现战乱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情感深沉。
- 《静夜思》——李白:通过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个人情感。
诗词对比
- 韩愈的《岐山操》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展现了对国家与民众苦难的关注,但韩愈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更注重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韩愈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