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二首》
时间: 2025-04-28 01:27: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二首》
作者:韩愈
定谥芳声远,移封大国新。
巽宫尊长女,台室属良人。
河汉重泉夜,梧桐半树春。
龙輀非厌翟,还辗禁城尘。
秦地吹箫女,湘波鼓瑟妃。
佩兰初应梦,奔月竟沦辉。
夫族迎魂去,宫官会葬归。
从今沁园草,无复更芳菲。
白话文翻译:
这首挽歌表达了公主的高贵与哀伤。公主的美名远播,因封号而迁至大国的新地位。她是尊贵的长女,嫁给了良好的丈夫。银河在夜空中流淌,春日的梧桐树上半边还留有生机。龙辇虽不愿意停留,但仍然辗转在禁城的尘土中。秦地的吹箫女和湘波的鼓瑟妃,都是她的陪伴之人。梦中佩兰的香气,仿佛是她奔月时的光辉。她的家族来迎接她的灵魂,宫中的官员们也都来参加她的葬礼。从今往后,沁园的草木将不再芳菲。
注释:
- 定谥:指对死者的追赠名号。
- 芳声:美好的声名。
- 巽宫:指的是公主的居所。
- 龙輀:古代的皇帝或贵族的车。
- 佩兰:兰草,象征清香的美德。
- 沦辉:指光辉的消逝。
- 沁园草:象征着幽美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主张古文运动,反对骈文。他的诗歌以清新、质朴而著称,是唐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此诗是为梁国惠康公主所作,她是唐代的一位公主。诗中通过对公主生平的追忆与哀悼,体现出对她的深情与眷恋,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关注。
诗歌鉴赏:
《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二首》中,韩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公主的尊贵与她的悲剧命运。首联“定谥芳声远,移封大国新”揭示了公主的高贵身份与名声,接着“巽宫尊长女,台室属良人”,进一步强调了她的婚姻与家庭地位。接下来的描绘中,诗人用“河汉重泉夜”和“梧桐半树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公主生前的美好时光。然而,随着“龙輀非厌翟,还辗禁城尘”的转折,诗的情感开始变得沉重,公主的离世使得这一切都化为尘埃。
后半部分“秦地吹箫女,湘波鼓瑟妃”则引入了对公主陪伴者的怀念,暗示她生前的孤独与依赖。最后的“从今沁园草,无复更芳菲”则是全诗的高潮,表达了公主去世后,连同她的美丽与芳华也随之凋零,带给人无限的惋惜与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定谥芳声远:公主的美名已经传遍了远方。
- 移封大国新:她因封号而迁往新的大国。
- 巽宫尊长女:在巽宫中,她是尊贵的长女。
- 台室属良人:她嫁给了一个优秀的丈夫。
- 河汉重泉夜:夜空下的银河如泉水般流淌。
- 梧桐半树春:春天的梧桐树上,仍有一半的生机。
- 龙輀非厌翟:龙辇并不愿意停下。
- 还辗禁城尘:却依旧辗转在禁城的尘土中。
- 秦地吹箫女:秦地的女子在吹箫。
- 湘波鼓瑟妃:湘江波浪中有女子在鼓瑟。
- 佩兰初应梦:梦中初闻佩兰的香气。
- 奔月竟沦辉:奔月的光辉最终消失。
- 夫族迎魂去:家族来迎接她的灵魂。
- 宫官会葬归:宫中的官员齐聚来参加葬礼。
- 从今沁园草:从今往后,沁园的草木。
- 无复更芳菲:将不再有芳香的花草。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对称上有很好的表现,如“秦地吹箫女,湘波鼓瑟妃”。
- 比喻:将公主的美好时光比作春天的梧桐树,生机勃勃。
- 拟人:通过“龙輀非厌翟”表现出龙辇的不愿意,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公主生平的追思,表现了对她美好与哀伤的情感,寄托了对逝去的青春与美好的哀悼,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命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汉:象征遥远与美好。
- 梧桐:象征春天与生命。
- 龙辇:象征权力与地位。
- 佩兰:象征纯洁与美德。
- 沁园草:象征生命的消逝与哀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愈所作的《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哀伤
- C. 愤怒
- D. 怀念
-
诗中提到的“龙輀”代表了什么?
- A. 普通车
- B. 皇族的车
- C. 战车
- D. 交通工具
-
“从今沁园草,无复更芳菲”中的“芳菲”指的是什么?
- A. 花草的美丽
- B. 一种香味
- C. 壮丽景色
- D. 生命的延续
答案:
- B(哀伤)
- B(皇族的车)
- A(花草的美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
- 《红楼梦》中的诗词:曹雪芹
诗词对比: 可以将韩愈的这首挽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失去的深切怀念与哀痛,但韩愈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的尊贵与悲伤,而白居易则更加关注爱情的永恒与失落。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诗文集》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