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大慧和尚》

时间: 2025-04-27 18:41:56

世尊去世,二千余年,到此尊慈,恰五十代。

渠以壁上安灯盏,雨前置酒台。

闷来打三碗,何处得愁来。

颂清净行者不入涅盘,破戒比丘不堕地狱,佛法兴衰可见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赞大慧和尚
作者: 释宗元 〔宋代〕

世尊去世,二千余年,
到此尊慈,恰五十代。
渠以壁上安灯盏,
雨前置酒台。
闷来打三碗,
何处得愁来。
颂清净行者不入涅盘,
破戒比丘不堕地狱,
佛法兴衰可见也。

白话文翻译

这位世尊已经去世超过两千年,
而到如今的慈悲者,恰好是五十代。
他把灯盏安放在墙上,
在雨之前摆上酒台。
闷闷不乐时喝上三碗,
哪里会有愁苦呢?
颂唱那些清净的行者不求涅盘,
而那些破戒的比丘却不会堕入地狱,
佛法的兴衰可见于此。

注释

  • 世尊:指佛陀。
  • 二千余年:指佛陀去世至今的时间。
  • 尊慈:慈悲的尊者。
  • :他、那位。
  • 安灯盏:将灯盏安置。
  • 置酒台:摆放酒台。
  • 闷来打三碗:感到闷闷不乐时喝三碗酒。
  • :颂扬、歌颂。
  • 清净行者:指遵循佛法、修行清净的人。
  • 不入涅盘:指不追求解脱。
  • 破戒比丘:违反戒律的僧人。
  • 不堕地狱:不落入地狱之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宗元是宋代的一位僧人,他的诗作常常体现出对佛教深刻的理解与思考。其作品多以佛教思想为主,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佛教的盛行期,反映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以及对当时僧人行为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大慧和尚”可能与作者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也说明了佛法在社会上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场景,展现了佛教对世俗生活的深刻影响。诗的开头提到“世尊去世,二千余年”,引入了佛教的历史背景,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教义的延续。而“到此尊慈,恰五十代”则表明佛教思想在时间流转中依然存在,显示出慈悲的伟大。

“渠以壁上安灯盏,雨前置酒台”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温馨的画面,酒台的设立仿佛是对生活的庆祝,而灯盏则象征着智慧的传承。接下来的“闷来打三碗,何处得愁来”,传达出一种洒脱的态度,似乎在说面对生活的困扰,不妨以酒解愁,展现了人性的柔软与对生活的豁达。

最后两句则是对佛教教义的深刻反思,清净行者与破戒比丘的对比,彰显了修行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了人们对佛法兴衰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一种对大慧和尚的赞美,更是对佛教教义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与对信仰的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尊去世,二千余年:开篇提到世尊(佛陀)去世已久,设定了历史背景。
  • 到此尊慈,恰五十代:说明在漫长的时间中,慈悲的精神依旧存在。
  • 渠以壁上安灯盏:描绘出一位高僧的生活场景,安静而有智慧。
  • 雨前置酒台:在宁静的时光里,准备祭酒,象征对生活的庆祝。
  • 闷来打三碗:表达一种对待烦恼的态度,借酒浇愁。
  • 何处得愁来:质疑烦恼的来源,反映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 颂清净行者不入涅盘:赞美那些追求内心平静的人。
  • 破戒比丘不堕地狱:指出即使破戒的人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 佛法兴衰可见也:总结佛法的影响与变化,发人深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不少对仗的句子,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通过“灯盏”和“酒台”的意象,隐喻智慧与生活的享受。
  • 反问:用“何处得愁来”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此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佛教的影响力与人对生活的态度,透过佛教的慈悲与智慧,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盏:象征智慧与光明。
  • 酒台:代表人情与生活的乐趣。
  • 清净行者:象征修行与心灵的平和。
  • 破戒比丘:体现人性的复杂与佛教的包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世尊”指的是谁?
    A. 道家
    B. 佛陀
    C. 儒家
    D. 道教神仙

  2. 诗中提到“安灯盏”是指什么?
    A. 点燃香火
    B. 照亮智慧
    C. 庆祝节日
    D. 赠送礼物

  3. “闷来打三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洒脱
    C. 恼怒
    D. 幸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与《赞大慧和尚》都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但前者更多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而后者则更侧重于宗教哲理的探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入理解。

参考资料

  • 除了《赞大慧和尚》,还可以参考《唐诗三百首》《宋诗三百首》等经典诗集,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