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三》

时间: 2024-09-19 21:16:59

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

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
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白话文翻译:

这段遥远的槐江岭,就是所谓的玄圃丘。
我向西南望去,看到昆墟,那里光辉灿烂却难以与我同行。
高高的明玕在照耀,清澈的瑶水在流淌。
我真希望能像周穆一样,乘舟游玩一番。

注释:

  •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 槐江岭: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地理位置。
  • 玄圃: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 昆墟:传说中的地方,指代神仙居住的地方。
  • 光气:光辉与气象。
  • :即“璧”,象征美玉。
  • 洛洛:形容水流清澈的样子。
  • 周穆:周穆王,古代的贤君,有与神仙交游的传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隐士,以其田园诗闻名。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陶渊明提倡的田园生活与当时的社会动荡形成鲜明对比。他在诗中常常表达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热爱,反映出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三》展现了诗人对神秘山水的向往和对逍遥游乐的渴望。开头的“迢迢槐江岭”描绘出远山的轮廓,给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接着提及的“玄圃丘”则引发对仙境的幻想。在“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一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那光辉灿烂的昆墟的向往,同时又感到与之相伴的无奈,突出了一种孤独感。

诗中通过“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好,玕的光辉和瑶水的清澈交织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向往。然而,最后一句“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则流露出诗人对周穆王游乐的羡慕,反映出他对自由和逍遥生活的渴求。整首诗在描写自然的同时,流露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迢迢”与“槐江岭”的描绘,设置了诗的背景,营造出一种遐想的空间。
    • 第二联以“西南望昆墟”引入向往的对象,表达了对光辉美景的渴望,但又因“难与俦”而感到孤独。
    • 第三联中“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新的自然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
    • 最后一句“恨不及周穆”则是对理想状况的思考,反映了对逍遥游乐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亭亭明玕”形象地描绘了玉石的光辉,寓意着美好与光明。
    • 通过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洛洛清瑶流”与“亭亭明玕照”形成对比,增添了诗的美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理想化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表现了诗人陶渊明特有的隐逸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槐江岭:象征遥远的理想与追求。
  • 玄圃丘:代表着梦幻中的仙境,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昆墟:象征着光辉灿烂的理想状态。
  • 明玕与瑶流:象征着美好与清澈,展现自然的纯净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玄圃丘”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仙境
    C. 战争

  2. 诗人对“昆墟”的态度是: A. 无奈与向往
    B. 完全不在意
    C. 恨之入骨

  3.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中的“洛洛”形容的是: A. 水流的声音
    B. 水流的状态
    C. 水的颜色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表现隐逸生活和自然的结合。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王维的诗歌都强调自然与隐逸,但陶渊明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田园的美好,而王维则通过山水画的方式描绘出更为宏大的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 陶渊明《全诗》及相关研究论文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书籍
  • 《山海经》相关资料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