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益少监兼送张实游幽州》
时间: 2025-01-26 03:05: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雅废已久,人伦失其常。
天若不生君,谁复为文纲。
迷者得道路,溺者遇舟航。
国风人已变,山泽增辉光。
星辰有其位,岂合离帝傍。
贤人既遐征,凤鸟安来翔。
少小慕高名,所念隔山冈。
集卷新纸封,每读常焚香。
古来难自达,取鉴在贤良。
未为知音故,徒恨名不彰。
谅无金石坚,性命岂能长。
常恐一世中,不上君子堂。
伟哉清河子,少年志坚强。
箧中有素文,千里求发扬。
自顾音韵乖,无因合宫商。
幸君达精诚,为我求回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落和对贤士的渴望。诗人认为古代的高雅之风早已衰退,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也失去了常态。如果天不再诞生像君子那样的人,谁能再构建起文治纲领呢?那些迷失的人能够找到道路,溺水的人也能遇到船只,但国家的风尚已然改变,山川的光辉却愈加明亮。星辰各有其位,岂能与帝王相离?贤人远行,凤鸟自然会来翔舞。年少时仰慕高名,心中所念却隔着山冈。每次读新书,都要焚香祈祷,古往今来,难以自我实现,借鉴的标准在于贤良之士。虽未遇知音,徒然感叹名声未被彰显。相信没有金石般的坚固,生命又怎能长存?常常担忧一生之中,未能进入君子之堂。清河子真伟大,少年志向坚强。箱中存有未发表的文章,千里之外渴望传播。自己在音韵上不合适,无法与乐曲和谐。幸好你能理解我的真诚,为我寻找回音的章句。
注释
- 大雅:指高雅的文化与风气。
- 文纲:指文治纲领。
- 迷者:迷失方向的人。
- 凤鸟:象征贤人或才子。
- 清河子:指清河的儿子,象征有志之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建,字景山,唐代诗人,擅长五言律诗,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受到后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和诗人对文人理想的追求。王建在诗中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和文化状况的忧虑,寄托了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王建的《寄李益少监兼送张实游幽州》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全诗通过对过往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诗人对文人风骨的向往和对社会现状的失望。诗的开头便直接切入主题,指出“大雅”的衰退和人伦的失常,揭示出社会的种种弊病。这种直白而有力的表述,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切关注。
接着,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描绘了迷失与拯救的主题,强调了贤人的重要性。诗中提及的“凤鸟”不仅代表了才华横溢的文人,也象征了追求理想的高尚精神。诗人对“少小慕高名”的自我反思,表达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受,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处境的无奈。
最后,诗人在结尾处寄希望于清河子,寄托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体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关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王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雅废已久:指高雅的文化已经衰退。
- 人伦失其常:人际关系道德规范失去了常态。
- 天若不生君:如果没有君子出现。
- 迷者得道路:迷失的人找到方向。
- 国风人已变:国家的风气已改变。
- 星辰有其位:星辰各自有其位置。
- 贤人既遐征:贤人远行,凤鸟自然会来。
- 少小慕高名:年轻时仰慕高名。
- 集卷新纸封:每次读新书都焚香祈祷。
- 古来难自达:古往今来难以自我实现。
- 未为知音故:未遇知音,名声未被彰显。
- 谅无金石坚:相信没有金石般的坚固。
- 伟哉清河子:清河子真伟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凤鸟”象征贤人。
- 对仗:如“迷者得道路,溺者遇舟航”。
- 反复:通过重复结构加强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文化衰退的忧虑,对贤人的渴求,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雅:象征高尚的文化和道德。
- 凤鸟:象征贤人和有志之士。
- 清河子:象征有志者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大雅”指的是什么?
- A. 高雅的文化
- B. 低俗的行为
- C. 普通的生活
- D. 严肃的政治
-
“凤鸟”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失落的名声
- B. 有志之士
- C. 迷失的人
- D. 政治权力
-
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满意
- B. 忧虑
- C. 无所谓
- D. 喜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建的《寄李益少监兼送张实游幽州》和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王建更侧重于文化的失落和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着重于国家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建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