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证道寺
董嗣杲 〔宋代〕
证道山门旷,延僧草座禅。
不知为额始,曾记有歌传。
驿路桥梁坏,沙溪石藓填。
往来荒廨近,时可托清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证道寺的宁静与荒凉。寺门宽阔空旷,和尚在草地上打坐禅修。我不知道这个寺庙最初的名字是什么,只记得曾经有过歌谣流传。驿道的桥梁已经损坏,沙溪的石头上长满了苔藓。往来的人们,已经很少,偶尔可以在这荒凉的庙宇中找到一个清静的地方安眠。
注释
字词注释
- 证道:指的是明悟佛理。
- 旷:宽广、空旷。
- 延僧:招待僧人。
- 草座禅:在草地上坐禅,形容环境简陋。
- 驿路:指的是古代的交通路线。
- 桥梁坏:形容交通不便。
- 沙溪:指小溪流,溪水清澈,流沙较多。
- 石藓:是指石头上生长的苔藓。
- 荒廨:荒废的庙宇、房屋。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证道寺”,与佛教密切相关,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向往。
- “曾记有歌传”可能暗示着这座寺庙曾经盛况空前,现在却显得冷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景甫,号子华,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董嗣杲游历证道寺时所作,反映出他对寺庙的感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过证道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凉而富有禅意的场景。开头两句通过描写宽广的寺门和和尚的坐禅,营造出一种静谧、超脱世俗的氛围。诗人似乎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他对寺庙的历史和传说的模糊记忆,传达了对过往的眷恋。接下来的描写中,驿路的桥梁已经坏了,说明人们来往的稀少,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这种环境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和凄凉,同时也增添了诗的哲理深度。最后一句“时可托清眠”,则是在荒凉中寻找片刻的宁静,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这首诗在字里行间透出一种禅意,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证道山门旷:描绘了证道寺的宏伟与宁静。
- 延僧草座禅:展现了和尚在这空旷环境中修行的场景。
- 不知为额始:表达了对寺庙历史的模糊记忆。
- 曾记有歌传:有关于寺庙的歌谣流传,寄托了对往昔的怀念。
- 驿路桥梁坏:指交通不便,暗示人迹稀少。
- 沙溪石藓填:描绘自然景色的荒凉。
- 往来荒廨近:人们往访的次数减少,庙宇逐渐荒废。
- 时可托清眠:在此荒凉之地寻求片刻的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草座禅”隐喻和尚的生活状态。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前后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显现出一种禅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着精神的寄托与追求。
- 和尚:代表着修行与内心的平静。
- 荒凉: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世事的变迁。
- 清眠:代表了内心的宁静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证道”是什么的象征?
A. 交通
B. 佛教理念
C. 自然景色 -
哪一句表达了对寺庙历史的模糊记忆?
A. 驿路桥梁坏
B. 不知为额始
C. 往来荒廨近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C. 对世俗的反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结合,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在孤独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但更偏向于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