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下杲饮七首
作者: 杨万里
酒边无物伴长瓶,一颗新莲一段冰。
月下不风终是爽,烛光何罪也堪憎。
白话文翻译:
在酒旁没有什么可以作伴,只有一瓶长酒和一颗新鲜的莲子、一块冰。
月光下没有风,夜晚格外清爽,烛光又有什么罪,让人如此厌恶呢?
注释:
- 杲:明亮、光明的意思,此处指明亮的月光。
- 长瓶:长形的酒瓶,代表诗人饮酒的工具。
- 新莲:象征清新和纯洁,可能指的是新采的莲子。
- 段冰:一块冰块,象征凉爽和清凉的感觉。
- 堪憎:值得厌恶、可憎的意思。
典故解析:
“月下不风终是爽”表达了在明亮的月光下,虽然没有风,但依然感到清凉的意境,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其诗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情感的真挚流露。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月下杲饮七首》创作于诗人的晚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借酒抒发情感,回归自然,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领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饮酒为题,展现了诗人对月下清朗夜色的欣赏及内心的宁静。开头的“酒边无物伴长瓶”,传达出一种孤独感,诗人独自饮酒,似乎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寄托。接下来提到的“新莲”和“段冰”,不仅引入了清新的意象,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月光的清凉与烛光的温暖形成对比,诗人通过“月下不风终是爽”表达了在清风无扰的环境中,内心的宁静和舒适。尽管烛光在夜中闪烁,却似乎没有什么过错,反而成为夜色中微弱的陪伴。这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自我感受的流露,彰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孤独与宁静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酒边无物伴长瓶:诗人独自在酒旁,只有一瓶酒相伴,暗示孤独。
- 一颗新莲一段冰:新鲜的莲子与冰块,营造出清凉的氛围,象征诗人的内心世界。
- 月下不风终是爽:在静谧的月光下,无风的夜晚,感受到一丝清爽,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享受。
- 烛光何罪也堪憎:提到烛光,虽然微弱却并不令人厌恶,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和。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酒边无物伴长瓶”与“新莲一段冰”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月”、“酒”、“莲”、“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凉、静谧的氛围。
- 反问:最后一句以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孤独的思考,揭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内心的宁静。这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展现了宋代诗人内心的哲学思考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宁静、美好,代表自然的光辉。
- 酒:象征人际关系与情感,反映诗人的孤独。
- 莲:象征纯洁与清新,代表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冰:象征清凉与真挚,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无物伴长瓶”中“长瓶”指的是什么?
- A. 酒瓶
- B. 花瓶
- C. 水瓶
-
诗人认为“烛光”的态度是:
- A. 值得厌恶
- B. 无所谓
- C. 值得欣赏
-
诗中“月下不风终是爽”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悲伤
- B. 宁静
- C. 激动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以月光为主题,表达了孤独与饮酒的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光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杨万里:李白的作品更多展现豪放与奔放,杨万里的诗则更显细腻与内敛。两者都通过月光、饮酒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