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鸣驰出西域,衔尾自连连。
汉驿凌云去,胡人踏雪牵。
常时识风候,过碛辨沙泉。
老觉肉封侧,犹蒙锦帕鲜。
白话文翻译
鸣驰从西域出发,犹如衔接不断的串联。
汉朝的驿站高耸入云,胡人踏雪而行。
平常时常识别风向和天气,越过沙碛时能辨认出泉水。
年长的我现在感到肉封在一旁,但仍然蒙着鲜艳的锦帕。
注释
字词注释
- 鸣驰:鸣声的马车,指驿马。
- 西域:指汉代西部地区,包括今新疆等地。
- 汉驿:汉朝的驿站,供驿马换乘和休息的地方。
- 胡人:指北方或西方的少数民族,通常指匈奴、突厥等。
- 常时:平常时,常常。
- 识风候:识别风向和气候。
- 过碛:过沙碛,指沙漠中的沙丘。
- 辨沙泉:辨认出沙漠中的泉水。
- 肉封:指肉干或肉制品的封装。
- 锦帕:用锦缎做的手帕,形容美丽的物品。
典故解析
- 西域:汉代与西域的联系密切,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
- 汉驿:古代交通系统的重要部分,象征着国家的广阔和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清远,宋代著名诗人,仕途坎坷,曾任职于地方官。其诗风兼具古雅与新意,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橐驰》创作于梅尧臣中年时期,正值宋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诗中描绘了西域的风土人情,象征了当时汉朝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诗歌鉴赏
《橐驰》通篇以“鸣驰”开头,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动态的场景,描绘了西域的驿马奔腾而来的画面。诗中“汉驿凌云去”一行,体现了汉代的交通发达,驿站不仅是物资交流的场所,更是文化传递的重要节点。“胡人踏雪牵”,则通过描绘北方民族的形象,展示了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
接下来的“常时识风候,过碛辨沙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锐观察与适应能力,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与思考。最后一句“老觉肉封侧,犹蒙锦帕鲜”则回归到个人的感受,既有对物质生活的满足感,也透出一丝岁月的沉淀与思考。
整首诗在描绘西域景象的同时,也暗含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梅尧臣成功地传达了他对自然、民族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鸣驰出西域:开篇引入西域的驿马,声势浩大。
- 衔尾自连连:形容驿马的连绵不断,展示出路途的悠长。
- 汉驿凌云去:驿站高耸,象征着汉朝的繁荣。
- 胡人踏雪牵:描绘胡人踏雪而行,表现出民族的交往。
- 常时识风候: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洞察。
- 过碛辨沙泉:通过旅途中的观察,表达对环境的适应。
- 老觉肉封侧:年长之感,体现生活的沉淀。
- 犹蒙锦帕鲜:即使经历岁月,仍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驿马比作连接的纽带,象征着文化交流。
- 对仗:如“汉驿凌云去,胡人踏雪牵”,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如“衔尾自连连”、“踏雪牵”,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示场景。
主题思想
诗歌描绘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同时反映了汉朝的繁荣与文化交流。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驰: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动态。
- 汉驿:代表着汉代的强盛与繁荣。
- 胡人:象征着文化的多元与交流。
- 沙泉:自然的馈赠,象征着生存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橐驰》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诗中“胡人踏雪牵”描绘了哪个民族的形象?
- A. 汉人
- B. 胡人
- C. 南人
-
“常时识风候”中的“风候”指的是什么?
- A. 风向和气候
- B. 风的力量
- C. 风的声音
答案
- B. 宋代
- B. 胡人
- A. 风向和气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旅途中的感受。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诗作,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橐驰》的对比:
- 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感慨与忧伤,而《橐驰》则更偏向于描绘与交流。
参考资料
- 《梅尧臣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