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真州梅
作者: 周端臣 〔宋代〕
攲倒几株梅,黏枝半是苔。
相传前代种,曾历太平来。
山冷雪犹在,春深花始开。
乱离无酒买,嚼蕊当衔杯。
白话文翻译:
几株梅树斜倚着,枝上沾满了苔藓。
据说这些梅树是前代人所种,曾经历过太平的岁月。
山中依然寒冷,雪还没有融化,春天已深,花才开始绽放。
在乱世中没有酒可买,只好嚼着花蕊当作酒来喝。
注释:
字词注释:
- 攲倒:倾斜、倒伏。
- 黏:沾附,形容苔藓粘附在树枝上。
- 相传:传说,流传下来的故事。
- 历:经历,经过。
- 太平:指安定的年代。
- 山冷:山中气候寒冷。
- 嚼蕊:把花蕊嚼食,形容无酒可饮时的无奈。
典故解析: “曾历太平来”提到历史的安定,暗指曾经的繁荣与和平。诗中提到的梅花与苔藓的景象,象征着岁月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端臣,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以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真州梅》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梅花的倩影,表达对往昔太平岁月的追忆与对当前乱世的感慨。
诗歌鉴赏:
《真州梅》是一首充满感慨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生命的韧性。诗中“攲倒几株梅”,不仅描绘了梅树的姿态,更隐喻了经历风雨后仍屹立的坚韧精神。而“黏枝半是苔”则表现了岁月的沉淀与沧桑,苔藓的生长映射出生命的延续与不屈。
随着“相传前代种,曾历太平来”的出现,诗人将视角转向历史,勾勒出曾经的安定与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当下的“山冷雪犹在”,暗示着外界环境的严酷与不易。春天的到来象征着希望,但在“春深花始开”中,诗人又表现出对春天来临的迟缓与期待。
最后,诗句“乱离无酒买,嚼蕊当衔杯”则展现了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无助,酒的缺乏让人感到孤独,嚼蕊的举动不仅是对过去安逸生活的怀念,更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反应。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出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攲倒几株梅:几株梅树斜倚着,给人一种孤傲而又不屈的感觉。
- 黏枝半是苔:枝上苔藓的生长显示出岁月的痕迹,象征生命的坚韧。
- 相传前代种:提及历史,使人感受到过去的悠久。
- 曾历太平来: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山冷雪犹在:描绘出寒冷的自然环境,增加了诗的凄凉感。
- 春深花始开:春天的迟到,展现了生命的希望与期待。
- 乱离无酒买:在乱世中,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 嚼蕊当衔杯:无奈中寻找乐趣,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与调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梅花象征坚韧的精神。
- 拟人:将梅树的姿态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梅花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春天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代表着希望与生命力。
- 苔藓:承载岁月的痕迹,象征沉淀与沧桑。
- 春天: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但又有迟缓的意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攲倒几株梅”中的“攲”字是什么意思?
- A. 倒塌
- B. 倾斜
- C. 摆放
- D. 种植
- 诗句“山冷雪犹在”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温暖
- B. 寂寞
- C. 凄凉
- D. 欢快
- “嚼蕊当衔杯”中的“蕊”指的是什么?
- A. 酒
- B. 花蕊
- C. 果实
- D. 叶子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 王安石
- 《早梅》 - 李商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梅花》同样描绘了梅花的坚韧与高洁,表达了对梅花在寒冬中绽放的赞美,与周端臣的《真州梅》形成对照,后者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融入了对历史的反思与人生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包含周端臣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介绍古诗的解析与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