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 游南通狼山》

时间: 2025-01-26 02:56:13

浅碧苔痕妆石洞。

花径秋藤重。

疏林冷叶红,画里江山,且把新诗讽。

晚霞沵处钟声送。

惊破人间梦。

独立最高峰,南北东西,又见烽烟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浅碧苔痕妆石洞。花径秋藤重。疏林冷叶红,画里江山,且把新诗讽。晚霞沵处钟声送。惊破人间梦。独立最高峰,南北东西,又见烽烟动。

白话文翻译:

在浅碧的苔藓上,点缀着石洞的景致,花径旁缠绕着秋藤,冷清的树林里叶子泛红,仿佛画中江山,且用新诗来讽刺。晚霞映照的地方,钟声悠扬地送来,惊醒了人间的梦。独自站在最高峰,南北东西,烽烟又一次升起。

注释:

  • 浅碧:形容苔藓的颜色,清淡的绿色。
  • :装饰、点缀。
  • 石洞:指山间的洞穴。
  • 花径:花丛中的小路。
  • 秋藤:秋天的藤蔓植物。
  • 疏林:稀疏的树林。
  • 冷叶红:指树叶在秋天变红。
  • 画里江山:形容如画般的山水景色。
  • :讽刺、指责。
  • 晚霞:傍晚的彩霞。
  • 沵处:此处,指代某个地方。
  • 惊破人间梦:惊醒了人间的美好幻想。
  • 独立最高峰:站在最高的山峰上。
  • 烽烟动:战争的信号升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逸云,近代诗人,生于清末,卒于民国时期。其作品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结合个人情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在传统诗歌中融入新的元素。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通狼山,诗人游览此地时,感受到自然景色的变化与时势的动荡,因而写下此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醉花阴 游南通狼山》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南通狼山的秋日景色,诗中通过“浅碧苔痕妆石洞”一语,描绘出山石与苔藓交融的和谐美,表现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自然景象。而随着“晚霞沵处钟声送”,诗人用钟声的悠扬与晚霞的绚丽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然而,随着“惊破人间梦”的出现,诗人对现实的思考逐渐显露,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便是美好的景象,也难掩社会动荡的现实。最后,诗人站在“最高峰”,目睹南北东西的烽烟,激发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展望,表现出一种壮志未酬的豪情。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的关怀,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浅碧苔痕妆石洞:描绘山石上的苔藓,生动展现出自然的细腻之美。
  2. 花径秋藤重:花丛小路上,秋天的藤蔓交错,增添了自然的层次感。
  3. 疏林冷叶红:稀疏的树林里,红叶犹如燃烧的火焰,象征着秋的萧瑟。
  4. 画里江山:将自然景色比作一幅美丽的画卷,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5. 且把新诗讽:用新诗的形式来讽刺现实,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6. 晚霞沵处钟声送:傍晚的钟声伴随着晚霞,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忧伤的气氛。
  7. 惊破人间梦:钟声如同一声警钟,惊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幻想。
  8. 独立最高峰:在最高处俯瞰,象征着诗人在思想上的独立与超越。
  9. 南北东西,又见烽烟动:烽烟再现,表现了历史的动荡与战争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画里江山”,将自然景色比作画作,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如“惊破人间梦”,赋予钟声人性化的特征,增强了情感表达。
  • 对仗:在“南北东西”中,体现了诗人对称的美学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结合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自然之美与社会动荡形成鲜明对比,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基调与思想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苔痕: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 花径:代表了生命的道路与选择。
  • 晚霞: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幻影。
  • 烽烟:象征战争与历史的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浅碧苔痕妆石洞”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秋天的树林
    • B. 山石上的苔藓
    • C. 河流的波澜
  2. “惊破人间梦”中的“梦”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人们的美好幻想
    • C. 诗人的理想
  3. 诗中提到的“烽烟动”象征着什么?

    • A. 自然的宁静
    • B. 战争的到来
    • C. 节庆的热闹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比较陈逸云与李白的作品,陈逸云的诗更注重对现实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加追求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融洽。两者在意象表现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