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抚干二首》

时间: 2025-02-04 15:37:12

便便满腹贮诗书,狗监何人荐子虚。

半世一官供偃蹇,群公极力藉吹嘘。

莫辞去佐芙蓉幕,犹胜閒乘觳觫车。

文雅风流府中望,它时合在玉堂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便便满腹贮诗书,狗监何人荐子虚。
半世一官供偃蹇,群公极力藉吹嘘。
莫辞去佐芙蓉幕,犹胜閒乘觳觫车。
文雅风流府中望,它时合在玉堂居。

白话文翻译

我满腹诗书,但却无人推荐我;
半生担任官职,却一直得不到重用,
许多同僚都在靠着吹嘘抬高自己。
不要拒绝去做芙蓉幕的助手,
这总比闲坐在华丽的车上要好。
文雅风流在朝廷中受到尊敬,
将来你一定能在玉堂里高居。

注释

字词注释

  • 便便:形容满腹、充实的样子。
  • 狗监:指监视、监护的人,多用于比喻。
  • 子虚:无所作为或虚幻的事物。
  • 偃蹇:形容人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
  • 群公:众多的公卿、官员。
  • :借助、依靠。
  • 芙蓉幕:芙蓉是荷花,幕指帐幕,这里指的是一个柔和的环境。
  • 觳觫车:华丽的车,形容奢华的生活。

典故解析

  • 玉堂:指高官显贵之处,象征着地位和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字子珍,号宗彭,宋代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因其才华横溢和直言不讳而著称。他的诗词多以清新典雅、情感深刻见长,常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其仕途的某个阶段,反映了他对官场的感慨与思索。在对仕途的无奈中,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送徐抚干二首》通过对仕途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官场的深刻观察和个人理想的追求。首联“便便满腹贮诗书”,直陈作者学识渊博,但随即转入对官场生活的感慨,提出“狗监何人荐子虚”,暗示在官场中,真正的才能往往被忽视,纵使拥有渊博的知识,也难以得到应有的推荐和重用。

接下来的“半世一官供偃蹇”,则是对自己仕途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自己仕途不顺的失落感。而“群公极力藉吹嘘”更是揭示了官场中的虚伪与浮夸,许多官员依靠阿谀奉承来获取地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与无奈。

“莫辞去佐芙蓉幕”,则是对未来的希望,虽然身处微末之位,但作者依然鼓励自己接受这样的角色,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机会。而结尾“文雅风流府中望,它时合在玉堂居”则展现了作者对未来理想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更高追求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在官场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便便满腹贮诗书:表示自己学识渊博,满腹诗书,然而在官场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 狗监何人荐子虚:感慨在官场中,真正有才华的人往往被忽视,难以获得推荐。
  • 半世一官供偃蹇:反映自己在官场中多年却未能施展才华,感到无所作为。
  • 群公极力藉吹嘘:揭示官场中同僚通过吹嘘抬高自己的处事方式,表达对官场虚伪的批判。
  • 莫辞去佐芙蓉幕:劝说自己不要拒绝去做助手,表明低调务实的态度。
  • 犹胜閒乘觳觫车:即使是低微的职位,也比无所事事要好,表达对实干的重视。
  • 文雅风流府中望:展望未来,希望有一天能在朝廷中受到尊重。
  • 它时合在玉堂居:最终希望能在高位安居,享受理想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便便满腹”与“狗监何人”,形成工整的对比。
  • 反语:通过“群公极力藉吹嘘”表达对官场虚伪的讽刺。
  • 比喻:用“芙蓉幕”与“觳觫车”对比,展现生活的不同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官场的深刻反思与个人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在复杂官场中对真才实学的渴望与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诗书:象征知识与文化底蕴。
  • 狗监:隐喻对官场环境的无奈与压制。
  • 芙蓉幕:象征温和的环境与内心的宁静。
  • 玉堂:象征理想的官位与人生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便便满腹贮诗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状态?

    • A. 知识渊博
    • B. 无所作为
    • C. 高官显贵
    • D. 富有
  2. “莫辞去佐芙蓉幕”中“芙蓉幕”指代什么?

    • A. 官场
    • B. 温和的环境
    • C. 奢华的生活
    • D. 诗书
  3. 诗中提到的“玉堂”象征着什么?

    • A. 贫穷的生活
    • B. 理想的官位
    • C. 学识渊博
    • D. 官场的虚伪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与姜特立:两人都反映了对官场的思考,但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与百姓的忧虑,而姜特立则更关注个人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