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河中作》
时间: 2025-04-28 03:43: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白话文翻译:
整日东风吹拂着绿树,傍晚时分微寒,几点细雨催促着花朵。年轻时的凄凉全都交给了时光,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春天的思绪缠绕着离别。临水而立的高楼中,我携酒而来,曾倚在悲哀的琴弦上,歌声断了黄金缕。楼下的水流向何处去,依靠栏杆送走苍茫的烟雾和暮色。
注释:
字词注释:
- 尽日:整天,指一整天的时间。
- 轻寒:微微的寒意,形容傍晚温度渐凉。
- 催花雨:细雨像在催促花朵开放。
- 年少凄凉:年轻时的悲伤和孤独。
- 春思萦离绪:春天的思绪缠绕着离别的情感。
- 携酒处:携带酒的地方,指高楼。
- 哀弦:悲伤的琴弦。
- 黄金缕:古代乐器弦的材质,这里指乐曲的精美。
- 苍烟暮:形容傍晚的烟雾和暮色。
典故解析: “黄金缕”常用来形容乐器的美妙与珍贵,反映出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鼎,字孟頫,号止庵,宋代诗人,官至宰相。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词作,尤其在词中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
创作背景: 《蝶恋花·河中作》写于赵鼎的晚年,时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诗人感慨多于欢愉,抒发了对青春的怀念和对离别的忧伤。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河中作》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青春的回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首句“尽日东风吹绿树”,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盎然,随之而来的“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则转向了傍晚的清冷和细雨,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交替。诗人在回忆年轻时的凄凉时,不禁生出对离别的感慨,尤其是“年少凄凉天付与”的句子,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过往的惋惜。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在高楼临水的场景,携酒独酌,既有对酒的寄托,也有对春景的欣赏与思考。“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更是对人生际遇的深思,水流向何处象征着人生的去向,苍烟暮色则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青春的追忆、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离别的感伤,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尽日东风吹绿树” - 描写春日的生机,东风吹拂使得树木生机盎然。
- “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 - 夕阳西下,微寒的空气中细雨洒落,催促花朵绽放,展现了春天的特征。
- “年少凄凉天付与” - 年轻时的悲凉和孤独被岁月所遗忘,表达对青春的感伤。
- “更堪春思萦离绪” - 春天的思绪更是让人倍感离别的苦楚。
- “临水高楼携酒处” - 描述诗人独自来到临水的高楼,携带美酒,渲染了孤独的氛围。
- “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 - 诗人曾在此处抚琴,歌声如黄金般美妙,却因悲伤而中断。
- “楼下水流何处去” - 诗人思考楼下的水流去向,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凭栏目送苍烟暮” - 依靠栏杆,目送远去的苍烟和暮色,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催花雨”比喻细雨对花朵的影响,生动形象。
- 拟人:如“数点催花雨”,将雨拟人化,增添了情感。
- 对仗:如“临水高楼携酒处”与“楼下水流何处去”,形式上对称,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离愁,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春天和生机。
- 绿树:代表生命、青春。
- 细雨:传达温柔与思绪。
- 高楼:象征孤独、距离。
- 水流:人生的去向、无常。
- 苍烟:象征孤独、暮色的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风”主要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生机
- C. 夏天的炎热
- D. 秋天的凋零
-
“曾倚哀弦”中的“哀弦”指的是什么?
- A. 快乐的音乐
- B. 悲伤的琴声
- C. 欢乐的旋律
- D. 无声的乐器
-
诗人通过“楼下水流何处去”表达了什么?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蝶恋花·河中作》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抒情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但赵鼎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的情感冲突与柔情。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赵鼎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