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祗恐牡丹留不住》
时间: 2025-04-28 01:47: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祗恐牡丹留不住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祗恐牡丹留不住,与春约束分明。
未开微雨半开晴。
要花开定准,又更与花盟。
魏紫朝来将进酒,玉盘盂样先呈。
鞓红似向舞腰横。
风流人不见,锦绣夜间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牡丹花盛开的渴望与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不安。诗人担心牡丹花无法长久留存,与春天之间的约定显得十分明确。花尚未完全开放,微微的细雨与半明的晴天交织着。诗人希望花儿能定期盛开,并与其达成约定。魏紫花在早晨时分被用来斟酒,玉盘如同盛装的美食早已摆好。红色的花朵仿佛在舞动的腰间摇曳。风流的人却无法见到这一切,华丽的景致只能在夜间悄然流动。
注释
- 祗(zhī):只,唯。
- 恐(kǒng):害怕。
- 留不住:无法存留。
- 与春约束:与春天的约定和约束。
- 魏紫:指魏国的紫色花朵,常指牡丹。
- 将进酒:准备斟酒,表示宴饮。
- 玉盘盂样:形容盛酒的器皿犹如玉盘般精致。
- 鞓红:指红色的花朵。
- 风流:指风雅的人。
典故解析:牡丹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花王”,象征着富贵与繁华;魏紫是牡丹的一种,常用于诗词中表达美好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和军事家,字幼安,号稼轩。他的词风豪放、奔放,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借用牡丹花的短暂美丽来隐喻人生的无常与美好事物的易逝。
诗歌鉴赏
《临江仙·祗恐牡丹留不住》是辛弃疾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短暂生命的感叹。词中通过牡丹花的盛开与凋谢,反映了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对其失去的忧虑。开头的“祗恐牡丹留不住”便直接道出诗人的担忧,接着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花开时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诗人在描绘宴饮场景时,使用“魏紫朝来将进酒,玉盘盂样先呈”,不仅让人感受到宴会的热闹,还隐含着对友人欢聚时光的珍惜。最后一句“风流人不见,锦绣夜间行”则暗示了这种美好往往难以长久,流逝在无形之间,给人以深深的惆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祗恐牡丹留不住,与春约束分明。”:表达了对牡丹花短暂生命的忧虑,与春天的约定是明确的。
- “未开微雨半开晴。”:描绘了花开时的天气变化,象征着生命的脆弱。
- “要花开定准,又更与花盟。”:期望花儿能够定期盛开,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 “魏紫朝来将进酒,玉盘盂样先呈。”:展现了宴饮的热闹场景,体现友谊和美好时光。
- “鞓红似向舞腰横。”:形象地描绘了花朵的姿态,充满生动的情感。
- “风流人不见,锦绣夜间行。”: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无常,增添了诗的惆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比作舞者,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花朵舞动的情感,增强了词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牡丹花的短暂盛开,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 牡丹:象征着富贵、繁华与美好,代表了人生中短暂而珍贵的时刻。
- 春天:作为生命的象征,春天的来临与牡丹的盛开形成对比,暗示着生命的短暂。
- 宴饮:体现友谊与团聚的美好时光,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的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战争的渴望
- B.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C. 对自然的赞美
-
“魏紫”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一种花
- C. 一种酒
-
诗中用什么来形容盛酒的器皿?
- A. 银杯
- B. 玉盘
- C. 瓷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在情感表达上均以细腻著称,但辛弃疾更注重豪放与壮志,李清照则更倾向于柔情与细腻的抒情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辛弃疾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