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时间: 2025-01-10 23:01: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白话文翻译:
年纪大了,情感逐渐淡薄,面对离别的酒,心中有些畏惧流逝的岁月。尤其是中秋将至,明月皎洁,却不照映我的团圆。无情的江水毫不在乎,只随西风送走归船。秋晚的莼鲈江上,夜深时,儿女们在灯下。穿上征衣,正好去朝天,玉殿中正思念贤才。我想在半夜时分,留心观看明月,却又无奈地被送到了边疆。长安的老朋友问我,我只说愁肠如酒,依旧难解。遥望秋天的天空,落雁飞去,醉酒时空弦声回荡。
注释:
- 情味:情感的滋味,这里指感情的深厚。
- 怯流年:畏惧流逝的岁月。
- 屈指:指计算,数着日子。
- 莼鲈:指莼菜和鲈鱼,常用作美食的象征。
- 征衫:出征的衣服,象征远行。
- 承明:指月亮,承载着明亮的光辉。
- 筹边:指在边疆的筹划和安排。
典故解析:
- 中秋:古代节日,象征团圆与思念。
- 长安:古代的都城,象征繁华与故人。
- 空弦:古琴的弦,象征悲伤的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词风豪放,情感激烈,常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个人的遭遇。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作于辛弃疾晚年,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流露出对人生流逝的感慨与对时光的无奈。此时,辛弃疾已年迈,处于人生的反思阶段。
诗歌鉴赏:
这首《木兰花慢》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在离别时的复杂心情。诗中开头便提到“老来情味减”,直接表明了岁月对情感的侵蚀。接着提到中秋佳节,传统上是团圆的时刻,明亮的月光却无法照亮自己的孤独,体现了人对团圆的渴望与无奈。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通过无情的水、送归的船等意象,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时间的流逝。整首词的情感层层递进,最终在“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中达到高潮,既有对故友的思念,也有对人生的沉思。总体而言,这首词展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与对友谊的珍视,情感真挚而深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随着年岁渐长,情感逐渐淡薄,面对告别的酒宴,心中对岁月流逝感到畏惧。
-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尤其是在中秋佳节,明月皎洁,却没有人能与我团圆。
-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无情的江水无所顾忌,西风只管送走归家的船只。
-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秋天的晚上,在莼鲈江上,夜深时分,儿女们在灯下。
-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穿上征军的衣服,正好去朝天,玉殿中正思念贤才。
-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夜半时分想要承明月,留心查看草木,却被送到了边疆。
-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长安的老朋友问我,我只回答愁肠如酒,仍然难解。
-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遥望秋空中飞去的雁,醉酒时空弦声回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酒、月亮等进行比喻,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 拟人:无情水与西风的描写,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仗的特点,使得语言更加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流逝岁月的感慨、对离别的忧伤以及对故友的深切思念,表现了辛弃疾在晚年对人生的反思与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 江水:象征无情与流逝。
- 征衣:象征离别与奋发向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在诗中提到的“中秋”象征什么? A. 失落
B. 团圆
C. 离别
D. 哀伤 -
诗中“无情水都不管”是指什么? A. 自然的无情
B. 朋友的离去
C. 时间的无情
D. 酒的冷酷 -
诗人对“长安故人”的感情如何? A. 愤怒
B. 思念
C. 忘却
D. 怀恨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作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但辛弃疾更侧重于时光的流逝与对友人的怀念,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悲伤。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代词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