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令狐补阙春日独游西街》

时间: 2025-01-10 22:25:55

左掖初辞近侍班,马嘶寻得过街闲。

映鞭柳色微遮水,

随步花枝欲碍山。

暖泛鸟声来席上,醉从诗句落人间。

此时失意哀吟客,更觉风流不可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左掖初辞近侍班,
马嘶寻得过街闲。
映鞭柳色微遮水,
随步花枝欲碍山。
暖泛鸟声来席上,
醉从诗句落人间。
此时失意哀吟客,
更觉风流不可攀。

白话文翻译:

在左边的宫门初次离开近侍的行列,
马嘶声中我悠闲地走过街道。
映照着鞭子的柳色微微遮掩了水面,
随着我的步伐,花枝仿佛要碍住山的轮廓。
温暖的阳光下,鸟鸣声飘荡到席上,
醉意从诗句中流淌到人间。
此时我正是失意的吟唱者,
更加感到那风流才子是无法追及的。

注释:

  • 左掖: 指皇宫左边的门,古代宫廷的一个象征。
  • 近侍: 指身边的侍从,通常为官员或王公贵族的随侍。
  • 马嘶: 马鸣叫的声音,这里形容马在街上行走时的状态。
  • 映鞭: 鞭子在阳光下反射的光芒,暗示骑马者的气度和情景。
  • 暖泛: 暖和的气息在空中飘荡。
  • 失意: 失去志向或遭遇挫折,表现了诗人的心情。

典故解析:

在唐代,诗歌往往与个人的情感、景色的描写相结合,诗人赵嘏的这首诗正是通过春日的景色表达内心的失落与孤独。唐代盛行的游历和抒情风格,使得诗人在孤独的旅途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生年不详—约769年),字子昂,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风格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日,正值赵嘏仕途失意之时,借用春日的独游来抒发个人的感伤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闲适与诗人内心的失落。开头的“左掖初辞”给人一种刚离开繁华、步入自然的感觉,反映出诗人对宫廷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的渴望。接下来的描写,借助“马嘶”和“柳色”,将视觉与听觉结合,描绘出春日的生动景象。诗中“醉从诗句落人间”一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仿佛醉意与诗句交融,流淌到现实中,令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

然而,随着最后一句“更觉风流不可攀”,诗人的失意感愈发明显。尽管身边有如此美好的景色,他依然感到孤独与无奈,无法追寻心中理想的风流生活。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富层次,展现了唐代士人内心的情感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左掖初辞近侍班: 诗人刚离开随侍,暗示与世俗的隔离。
  • 马嘶寻得过街闲: 通过马的嘶鸣声,展示出一种悠闲的气氛。
  • 映鞭柳色微遮水: 描绘了春日柳树的清新与水面的光影。
  • 随步花枝欲碍山: 花枝的生动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美。
  • 暖泛鸟声来席上: 温暖的天气中,鸟鸣声增添了春日的气息。
  • 醉从诗句落人间: 诗人沉醉于诗句中,表现了对艺术的热爱。
  • 此时失意哀吟客: 自述失落的身份,诗人的情感转折。
  • 更觉风流不可攀: 由于内心的失落,风流的理想变得遥不可及。

修辞手法:

  • 比喻: “醉从诗句落人间”中,醉意与诗句的结合。
  • 拟人: “随步花枝欲碍山”,花枝似乎有了自己的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春日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展开,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失意生活的无奈,呈现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日: 代表生机与希望的季节,象征着美好的生活。
  • : 代表自由与闲适,反映诗人的内心渴望。
  • : 象征柔美与温柔,反映出春日的气息。
  • : 代表生命的繁荣与美好,增添了诗的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左掖”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皇宫右边
    • B. 皇宫左边
    • C. 山林
    • D. 河边
  2. 诗人对“风流”的感受是怎样的?

    • A. 可追求
    • B. 无法攀附
    • C. 非常平常
    • D. 令人厌烦
  3. 下列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对诗歌的热爱?

    • A. 此时失意哀吟客
    • B. 暖泛鸟声来席上
    • C. 醉从诗句落人间
    • D. 马嘶寻得过街闲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 该诗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感慨。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情感同样深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与社会背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