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开元寺水阁》

时间: 2025-01-10 18:12:24

年来独向此游频,谢氏青山与寺邻。

朱槛夜飞溪路雪,碧林晴隔马蹄尘。

波穿十里桥连寺,絮压千家柳送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开元寺水阁
作者: 赵嘏 〔唐代〕

年来独向此游频,
谢氏青山与寺邻。
朱槛夜飞溪路雪,
碧林晴隔马蹄尘。
波穿十里桥连寺,
絮压千家柳送春。

白话文翻译:

这几年我常常独自来这里游玩,
谢氏家族的青山与寺庙相邻。
夜晚,朱红的栏杆上,溪水飞溅,路上覆盖着雪;
晴天,碧绿的树林隔开了马蹄留下的尘土。
波光粼粼,十里长桥连接着寺庙,
柳絮如絮,压弯了千家万户的柳树,送来了春天的气息。

注释:

字词注释:

  1. 年来:指的是近年来,表示时间的推移。
  2. 游频:频繁地游玩。
  3. 谢氏:指的是谢氏家族,可能是指某个著名的家族或地方。
  4. 朱槛:朱红色的栏杆。
  5. 溪路雪:溪水流淌的路上覆盖着雪。
  6. 马蹄尘:马蹄踏过后留下的尘土。
  7. 波穿:波浪穿过,形容水波的动态。
  8. 絮压:柳絮压弯的动作,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

典故解析:

“谢氏青山”可能暗指谢家山,谢家在古代文人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诗中提到的“朱槛”与“碧林”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字子昂,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684年,卒年约750年。他以五言律诗见长,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赵嘏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及人情世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题开元寺水阁》创作于赵嘏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向往及对人生的思考。开元寺位于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寺庙之一,诗人以此地为背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开元寺水阁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开头两句,诗人以“年来”自述,表现出他对这个地方的依恋和频繁的造访,似乎在诉说着他与自然的深厚情感。

接下来的描写通过“朱槛夜飞溪路雪”的意象,生动地表现出夜晚的宁静与清冷,而“碧林晴隔马蹄尘”则展现了晴日的清新与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诗人在描写中充分利用了色彩和声音的对比,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不同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的美丽。

最后两句,“波穿十里桥连寺,絮压千家柳送春”,则将视野拓展至更广阔的自然景观,水波与柳絮的描写,生动表现了春天的气息,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生命的赞美。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自然的美,又有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年来独向此游频:诗人表达了自己在近年来频繁造访这个地方的情感。
  2. 谢氏青山与寺邻:描绘出开元寺的自然环境,表明寺庙与山水的紧密关系。
  3. 朱槛夜飞溪路雪:夜晚的景象,描写了雪的覆盖,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
  4. 碧林晴隔马蹄尘:晴天的景象,绿树环绕,马蹄留下的尘土与自然形成对比。
  5. 波穿十里桥连寺:水波穿行,十里桥与寺庙相连,呈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6. 絮压千家柳送春:柳絮轻柔地压弯了柳树,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传递出春意盎然的气息。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夜飞溪路雪”与“晴隔马蹄尘”,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对比。
  • 意象:如“波穿”“絮压”,通过生动的意象表现自然的动态美。
  • 拟人:如“絮压千家柳”,将柳絮拟人化,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自然景观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开元寺水阁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青山: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坚韧。
  2. 朱槛:代表人文景观,与自然相融合。
  3. 水波: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推移。
  4. 柳絮: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开元寺水阁的情感是怎样的?
    A. 喜爱
    B. 厌恶
    C. 无所谓
    D. 忧伤

  2. “朱槛夜飞溪路雪”中“雪”字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冷静
    B. 温暖
    C. 暖风
    D. 热情

  3. 诗歌的主要意象有哪些?
    A. 青山、朱槛、马蹄
    B. 雪、溪水、柳絮
    C. 人、情、景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2. 《春望》 - 杜甫
  3. 《江雪》 - 柳宗元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赵嘏的这首诗更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内心情感,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壮志未酬的情怀。两者在主题上有所区别,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