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晴赋呈常守叶梦锡》
时间: 2025-01-10 23:18: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晴赋呈常守叶梦锡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史君忧民出至诚,欲晴未晴天所矜。
白衣老人无逢迎,香火未收东方明。
指挥六龙扶日行,群阴卷尽见太清。
女撷柔桑男趁耕,熙熙和气满春城。
去年岁事已如许,田头试听老农语。
浙西更著五日雨,麦根烂尽种不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尤其是对农民生活的深刻体悟。诗中描绘了史君(指官员)忧心民众的疾苦,虽然希望天能放晴,但却受自然天气的限制。白衣的老人不迎合世俗,香火未曾收起,表明对于未来的期待。接着提到六龙引领日出,阴云散去,阳光普照,描绘出一幅光明的画面。男女农民忙于春耕,和气满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然而,去年经历的事历历在目,农民们的声音在田间回响。最后提到浙西地区又下了五天的雨,导致麦子根部腐烂,无法播种,寄托了作者对农民生计的忧虑。
注释
字词注释
- 史君:指当时某位官员,体现出关心民生的情怀。
- 白衣老人:象征纯朴、无欲无求的仁者。
- 六龙:古时用以比喻太阳,传说中龙能引导太阳。
- 熙熙和气:形容人们和睦相处、气氛祥和。
- 浙西:指浙江省西部,常年雨水较多。
典故解析
- 六龙扶日:出自古代神话,龙是祥瑞的象征,寓意希望与光明。
- 香火未收:指未曾停止的祭祀,暗示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宋代词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社会民生的关注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政治、经济及民生问题,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喜晴赋》创作于一个气候变化对农民生活影响显著的时期,反映了张孝祥对当时民生的关心,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敏感。
诗歌鉴赏
《喜晴赋》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张孝祥通过描绘天气与民生的密切联系,表达了对农民生计的忧虑和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开篇便以“史君忧民”引入,彰显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强调了官员的责任。接着,诗人通过“六龙扶日”这一意象,描绘了天晴的美好愿景,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在描写农田的场景时,诗人用“熙熙和气满春城”描绘出一个繁荣的春天,展现了农民们的辛勤劳动与和谐氛围。然而,转折处提及去年的雨水导致的灾害,揭示了自然对人类生活的不可抗拒之力,表现出诗人对农民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
全诗情感浓烈,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深刻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矛盾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史君忧民出至诚:史君对于民众的忧虑是真诚的。
- 欲晴未晴天所矜:想要晴天,但天气却不如愿。
- 白衣老人无逢迎:一位身着白衣的老人不迎合世俗。
- 香火未收东方明:祭祀尚未结束,东方的阳光依然明亮。
- 指挥六龙扶日行:引导六条龙,阳光驱散阴霾。
- 群阴卷尽见太清:阴云散尽,明亮的天空展现在眼前。
- 女撷柔桑男趁耕:女子采桑,男子忙于耕作。
- 熙熙和气满春城:春天的城镇充满了和谐的气氛。
- 去年岁事已如许:去年发生的事情就已经如此。
- 田头试听老农语:田间仔细倾听老农的诉说。
- 浙西更著五日雨:浙江西部又下了五天的雨。
- 麦根烂尽种不土:麦子根腐烂,无法再种植。
修辞手法
- 比喻:以“六龙”比喻太阳,表现出光明与希望。
- 拟人:将天气变化与人类情感相结合,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关心民生、关注天气对农作的影响,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和谐的渴望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天:象征希望与美好。
- 白衣老人:象征纯洁与无私。
- 六龙:象征阳光与生机。
- 春城:象征繁荣与和谐的社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史君”主要关心什么?
A. 自己的生活
B. 民众的生活
C. 自然环境
D. 其他官员 -
“六龙扶日”指的是什么?
A. 雨水
B. 太阳
C. 云彩
D. 风 -
诗中提到“浙西更著五日雨”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望
C. 愤怒
D. 安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祖国与民生的关切,与张孝祥的《喜晴赋》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杜甫的作品更为悲壮,反映出动乱中的沉重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