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2-04 16:23:35

身外虚名一羽轻。

封侯何必胜躬耕。

田园活计浑闲在,诗酒风流属老成。

三会水,半山亭。

村村花柳自升平。

锦城未比还家好,何处而今有锦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身外虚名一羽轻。
封侯何必胜躬耕。
田园活计浑闲在,
诗酒风流属老成。
三会水,半山亭。
村村花柳自升平。
锦城未比还家好,
何处而今有锦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虚名的轻视,认为身外的名声就像一片羽毛那么轻。封侯的荣华富贵,何必比得上自己辛勤耕作的实在呢?在田园的生活中,悠闲自在;而在品酒作诗的风流中,老成持重。三会水的美景,半山亭的雅致,村庄里花柳繁盛,处处都是安宁的景象。锦城的繁华与家乡相比,实在不如回到家乡来得好。如今又哪里还有锦城的美好呢?

注释

  • 虚名:指空洞的名声或声誉。
  • 封侯:封爵做侯,指获得高官厚禄。
  • 躬耕:亲自耕作,强调勤劳的生活方式。
  • 田园活计:指农村的生活和工作。
  • 诗酒风流:指优雅的诗酒生活。
  • 锦城:指繁华的城市,通常指成都。
  • 三会水:可能指三条河流汇聚之地,风景优美。
  • 半山亭:指半山腰的亭子,是休憩的好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仲明,号山人,金朝著名的诗人、词人及历史学家。元好问生于金朝灭亡前夕,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动荡与变迁,致使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世的感慨。他的诗词多以豪放、清新见长,善于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忧虑。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元好问晚年,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诗中对锦城的怀念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安宁生活的追求与对繁华喧嚣的反思。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思考的诗作,诗人通过轻描淡写的笔调,将对名利的看淡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开篇便以“身外虚名一羽轻”直接点出虚名的轻薄,接着提出封侯的荣华富贵与农耕的辛勤并无本质上的优劣之分。这里反映出诗人对名利的深刻洞察与对人生态度的成熟。

在描绘田园生活时,诗人用“田园活计浑闲在”来表达自己对农田耕作的热爱,接着又提到“诗酒风流属老成”,这显示出他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三会水,半山亭”,则营造出了一幅恬静、和谐的田园图景,传递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人以“锦城未比还家好”总结,表达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尽管锦城繁华富丽,仍然不及心灵归属的家乡。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元好问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及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身外虚名一羽轻:身外的名声如一片羽毛般轻,强调虚名的无足轻重。
  2. 封侯何必胜躬耕:获得封侯的荣耀,何必比得上亲自耕作的实在。
  3. 田园活计浑闲在:田园的生活,悠闲自在,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4. 诗酒风流属老成:品酒作诗的风流,属于有经验的人,暗示诗人对生活的享受和对文化的追求。
  5. 三会水,半山亭:描绘自然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6. 村村花柳自升平:描述乡村的繁荣景象,生动呈现了安宁的生活。
  7. 锦城未比还家好:即便锦城繁华,也不如回到故乡来得好。
  8. 何处而今有锦城:对锦城的怀念与失落,暗示如今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虚名一羽轻”形象地比喻虚名的轻薄。
  • 对仗:如“封侯何必胜躬耕”与“田园活计浑闲在”形成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田园”、“诗酒”、“锦城”等意象,丰富了诗的内涵,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强调真实的生活体验与内心的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园:象征宁静、和谐的生活状态。
  • 虚名:代表社会的名声与地位,强调其空洞。
  • 锦城:象征繁华与喧嚣,表现对都市生活的反思。
  • 诗酒:象征文化与精神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身外虚名一羽轻”意指什么?

    • A. 名声重要
    • B. 名声轻微
    • C. 名声沉重
  2.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态度是?

    • A. 否定
    • B. 向往
    • C. 无所谓
  3. “锦城未比还家好”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锦城的赞美
    • B. 对故乡的怀念
    • C.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王之涣):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慨。
  • 《归园田居》(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诗词对比

  • 《归园田居》与《鹧鸪天》在主题上均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的作品更显出一种对世俗的彻底逃避,而元好问则是在反思与对比中表达对故乡的眷恋。

参考资料

  • 《金元诗词精选》
  • 《元好问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