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谫谫群情便,峣峣俗眼惊。
此身无利钝,于国要忠诚。
得力平生学,求仁死后名。
登门非雅素,持论略公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赵沂公的哀悼和对忠诚品德的赞美。诗中提到,世俗的看法往往偏见,而真正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则是无关利益的。作者认为,一个人的学识和品德在生前虽有用处,但在死后追求的是一种仁德的名声。接待客人时并不讲究礼仪的华丽,而是希望能够保持公正的观点。
注释:
- 谫谫:形容微薄、细小,这里指众人的情感微弱。
- 峣峣:形容高大、挺拔,这里指世俗的眼光或看法。
- 无利钝:没有利益的追求,形容忠诚的无私。
- 得力平生学:指通过努力学习而取得的成就。
- 求仁死后名:死后希望得到仁德的名声。
- 登门非雅素:指上门拜访并不讲究高雅的礼仪。
- 持论略公平:持有公正的论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生于北宋,后期的文人,他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而闻名。曹彦约的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情感,尤其关心忠诚与道德问题。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对丞相赵沂公的悼念之际,赵沂公因其卓越的忠诚和才干而深受人们敬重。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对忠诚和正直品德的赞美,并对世俗眼光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透过寥寥数语,揭示了忠诚与世俗之间的矛盾。开头的“谫谫群情便,峣峣俗眼惊”便以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人心的微弱和世俗眼光的高耸,暗示了社会对忠诚的误解和忽视。接着,诗人强调忠诚的纯粹性,认为真正的忠诚并不与个人利益相连,而是出于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道德的坚守。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提及到个人的学识和品德,指出在生前努力学习是有意义的,但死后所追求的名声应当是建立在仁德之上的。这种理想主义的追求,体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对社会的期待。同时,最后两句“登门非雅素,持论略公平”则又回归到生活的现实,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真实和公正的渴望。
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情感,同时也让人反思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谫谫群情便:众人的情感虽小,但却是存在的。
- 峣峣俗眼惊:世俗的眼光高耸,令人震惊。
- 此身无利钝:身体的存在与个人利益无关,强调忠诚的无私。
- 于国要忠诚:对国家的忠诚是最重要的。
- 得力平生学: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 求仁死后名:希望在死后能获得仁德的名声。
- 登门非雅素:拜访并不注重形式和华丽。
- 持论略公平:论述时保持公正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谫谫”与“峣峣”的对比,展现了微小的情感与巨大的世俗眼光之间的矛盾。
- 借代:用“群情”和“俗眼”来代表人们的情感和社会的看法。
- 排比:最后几句的结构相似,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忠诚与道德展开,强调在世俗的眼光面前,真正的忠诚应当超越个人利益,追求仁德的名声。同时,诗人对社会的期待也体现了对公正与真实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忠诚:象征着对国家和道德的坚守,反映诗人的理想。
- 仁德:代表着人性的高尚追求,是作者心中最崇高的目标。
- 世俗眼光:象征着社会的偏见与误解,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谫谫群情”意味着什么?
- A. 表达强烈的情感
- B. 形容情感微薄
- C. 指代忠诚的行为
答案:B
-
诗人认为忠诚与什么无关?
- A. 仁德
- B. 个人利益
- C. 社会地位
答案:B
-
“持论略公平”指的是什么?
- A. 论述需要华丽
- B. 论述需要公正
- C. 论述需要私心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强调对自然与真实的向往,反映出对世俗的反思。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故丞相忠定赵沂公挽章三首》都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但前者更为悲壮,后者则更为理性与清晰。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杜甫的悲愤与曹彦约的理性思考相辅相成,展示了不同层面的忠诚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收录了许多宋代优秀诗作,对于理解背景和风格有帮助。
- 《古诗词鉴赏辞典》:提供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适合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