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首》

时间: 2025-02-04 15:25:47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沥尽野狐涎,趯翻山鬼窟。

平田浅草里,露出焦尾大虫。

太虚寥廓中,放出辽天俊鹘。

阿呵呵,露风骨。

等闲拈出从人前,毕竟分明是何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偈三首》
作者: 释祖珠 〔宋代〕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沥尽野狐涎,趯翻山鬼窟。
平田浅草里,露出焦尾大虫。
太虚寥廓中,放出辽天俊鹘。
阿呵呵,露风骨。
等闲拈出从人前,毕竟分明是何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它并不是心,也不是佛,也不是任何物质。诗人用“沥尽野狐涎”、“趯翻山鬼窟”来形容这种超越的境界,抨击那些执着于表象的人。接下来的意象“焦尾大虫”和“辽天俊鹘”则描绘了自然界中存在的真实与虚幻。最后一句“等闲拈出从人前,毕竟分明是何物”则是对追求真理的反思,揭示了人们对本质的无知。

注释

  • 沥尽:流尽,滴尽。
  • 野狐涎:指虚假的言论或表象。
  • 趯翻:踢翻,翻动。
  • 焦尾:指一种虫,象征着虚妄的事物。
  • 俊鹘:一种鸟,象征着远大的理想或追求。
  • 阿呵呵:感慨的语气词,表达一种放松或释然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祖珠,宋代高僧,以哲理诗著称。他的诗作多探讨佛教思想,并与自然相结合,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佛教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之时,诗人通过诗歌探讨真与假、心与物的关系。

诗歌鉴赏

《偈三首》深刻而富有哲理,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对真理的追求。开篇便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引入,直接挑战传统的认知模式,强调佛教中的“无我”思想。接着的“沥尽野狐涎,趯翻山鬼窟”则是对那些执着于世俗表象的人的批判。这里的“野狐”象征着那些伪善的言论和行为,仿佛在说:真正的道理并不在于表面的东西,而是在深邃的内心和自我认识之中。

后面的意象如“焦尾大虫”与“辽天俊鹘”则展现了对比,前者象征着卑微和虚妄,后者则代表了高远的理想和追求。最后一句“等闲拈出从人前,毕竟分明是何物”则让人思考,面对世俗的纷扰,人们是否能真正理解那些看似简单却深具含义的道理。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既有哲理的深邃,又不失幽默感,体现出宋代诗人对生活和哲理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强调真理超越了心灵、佛教和物质的界限。
  2. 沥尽野狐涎,趯翻山鬼窟:批判世俗的虚假和表象。
  3. 平田浅草里,露出焦尾大虫:暗示在平凡的生活中也隐藏着虚妄的东西。
  4. 太虚寥廓中,放出辽天俊鹘:展现理想与追求的广阔。
  5. 阿呵呵,露风骨:感慨中显露出真实的自我。
  6. 等闲拈出从人前,毕竟分明是何物:反思世人对真理的误解。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焦尾大虫”比喻虚妄,用“辽天俊鹘”比喻追求理想,形成鲜明对比。
  • 对仗:开头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形成整齐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传统思想的挑战,强调超越表象、追求内在真实的重要性,体现了佛教的无我思想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狐:象征虚假和欺骗。
  • 焦尾大虫:代表卑微和无知。
  • 辽天俊鹘:象征理想和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不是”有几个?

    • A. 2个
    • B. 3个
    • C. 4个
  2. “焦尾大虫”象征什么?

    • A. 理想
    • B. 虚妄
    • C. 真实
  3. 诗人用什么来形容内心的真实?

    • A. 风骨
    • B. 物质
    • C. 佛教

答案

  1. B. 3个
  2. B. 虚妄
  3. A. 风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门关》:同样探讨佛教哲理。
  • 《心经》:对佛教思想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释祖珠与白居易的诗作,前者更多关注内心的哲思,而后者则关注社会现象的描写。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佛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