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

时间: 2025-04-27 20:26:32

来时沙碛已冰霜,飞过江南木叶黄。

水阔天低云暗澹,朔风吹起自成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雁》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来时沙碛已冰霜,
飞过江南木叶黄。
水阔天低云暗澹,
朔风吹起自成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大雁南飞的情景。它们从冰霜覆盖的沙滩飞来,越过江南时,树木的叶子已经变黄。宽阔的水面和低沉的天空,云朵显得暗淡而模糊,北风吹起,飞鸟自然地排成一行。


注释:

字词注释:

  • 沙碛:沙滩,泛指沙质的土地。
  • 冰霜:指天气寒冷,地面上结冰、出现霜的现象。
  •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方,通常指风景优美、气候温暖的地区。
  • 木叶黄:树木的叶子已经变黄,暗示秋天的到来。
  • 水阔天低:宽阔的水面与低沉的天空,呈现出一种开阔而略显阴沉的气氛。
  • 云暗澹:云层显得暗淡而模糊。
  • 朔风:北风,通常带有寒意。
  • 自成行:大雁自然地排成一行飞行。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古典诗词中的典故,但描写的场景和意象与古代文人对大雁迁徙的关注及其象征意义相关。大雁象征着孤独、思乡或迁徒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其诗文造诣极高,在古文运动中有着重要影响,倡导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融合,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主题。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对生活的沉思。诗人通过描写大雁的迁徙,表达了对季节变换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雁》通过描绘大雁南飞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首句“来时沙碛已冰霜”,描绘了大雁飞来的环境,突出了寒冷的季节感,给人以视觉和触觉上的冲击。接下来的“飞过江南木叶黄”,则将视线转向江南,映衬出季节的变化,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秋天的到来,充满了生命的轮回之感。

“水阔天低云暗澹”更是通过宽广的水面与低沉的天空,营造出一种苍茫的氛围,似乎在暗示着孤独与思考。最后一句“朔风吹起自成行”,将自然界的变化与大雁的迁徙结合在一起,展现了生命的轨迹与归属感。整首诗以大雁为线索,贯穿着诗人对生命、季节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体现了欧阳修的文学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来时沙碛已冰霜:描述大雁飞来的路径,寒冷的天气让沙滩上结了冰霜,表明冬天的来临。
  2. 飞过江南木叶黄:描绘大雁飞越江南时的景象,树叶变黄,表示秋天的特征。
  3. 水阔天低云暗澹:展现开阔的水面与低沉的天空,增添了诗的苍凉与孤独感。
  4. 朔风吹起自成行:北风的吹拂使得大雁自然地排成行,表现出迁徙的规律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采用了对仗手法,如“水阔天低”与“云暗澹”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通过大雁、沙碛、江南等意象,构建了自然的画面,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 拟人:大雁的飞行被描绘得自然且有序,仿佛有生命的意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大雁的迁徙,反映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轮回,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感慨,以及对孤独与归属感的思考,展现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雁:象征着迁徙、孤独和归属感。
  • 冰霜:代表寒冷与季节的变换。
  • 江南:代表温暖与丰饶,形成对比。
  • 水面与天空:象征着广阔与深邃,体现了自然的宏伟与人类的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什么?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人描绘的自然景象中,不包括哪一项?

    • A. 沙碛
    • B. 大海
    • C. 江南
    • D. 云
  3. “朔风”指的是哪个方向的风?

    • A. 南风
    • B. 东风
    • C. 西风
    • D. 北风

答案:

  1. C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比较欧阳修的《雁》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描绘了迁徙的主题,但欧阳修侧重于季节的变化与孤独感,而王维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远行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欧阳修诗文集》
  2. 《宋代诗词选》
  3.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