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雨》

时间: 2025-01-10 23:00:15

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

卷帘燕子穿人去,

洗砚鱼儿触手来。

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

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
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
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
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

白话文翻译:

细雨从东面倾泻而下,伴随着轰鸣的雷声,小小的庭院里凉爽的空气洗净了莓苔。
卷起窗帘,燕子飞过,仿佛是为了人们的离去而奔忙;洗砚池中的鱼儿碰触着我的手。
我只想要进贤之路,寻求高官厚禄,唯有拯救溺水者作为良好的媒介。
如果戎衣一挂,清明天下,田野虽非无才之地,依旧有济国之才。

注释:

  • 疏雨:细雨,淅淅沥沥的雨。
  • 疾雷:急促的雷声。
  • 小庭:小的庭院。
  • 凉气:凉爽的空气。
  • 莓苔: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苔藓。
  • 卷帘:卷起窗帘。
  • 洗砚:洗砚台,文人们用来洗笔的地方。
  • 拯溺:救助溺水者。
  • 戎衣:军服,象征着清白和正义。
  • 傅野:田野,意指广阔的天地。

典故解析:

此诗提及的“拯溺”暗指古代士人救人于危难之中,强调了士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戎衣一挂”也可以理解为士人投身为国的决心,表明即使身处田野,也不乏施展才华的机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季真,号清凉,河东人,出身士族。韩偓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开篇的“疏雨从东送疾雷”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细雨与雷声构成了动静结合的景象,给人以清新、凉爽的感觉。诗人通过小庭院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随后,燕子和鱼儿的出现则进一步渲染了生动的氛围,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渴望与追求,强调了对贤才的向往以及自身的价值观。最后的两句则是对理想的坚定信念,表明即使身处平凡之地,也能有所作为,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疏雨从东送疾雷:细雨从东方洒下,伴随着急促的雷声,描绘了雨天的气氛。
  2. 小庭凉气净莓苔:小庭院里凉爽的空气使得莓苔更加清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3. 卷帘燕子穿人去:卷起窗帘,看见燕子飞过,似乎在送别来访的人,表现出一种离别的情感。
  4. 洗砚鱼儿触手来:洗砚池中的鱼儿亲昵地触碰着我的手,描绘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5. 但欲进贤求上赏:我只想要通过进贤之路获得赏识,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6. 唯将拯溺作良媒:唯有救助溺水者作为我获取功名的方式,突出了士人的责任感。
  7. 戎衣一挂清天下:如果我投身军旅,便能为国家清明,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
  8. 傅野非无济世才:田野虽然看似平凡,但也有济世之才,强调了人才的多样性和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拯溺”比喻救助他人,强调了士人的责任。
  • 拟人:将燕子和鱼儿拟人化,赋予它们情感,增加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理想与责任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责任的认同,体现了士人的使命感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命与滋润,带来清新与希望。
  • 燕子:象征着春天与生机,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鱼儿:象征着自由与灵动,体现了生命的活力。
  • 戎衣:象征着责任与使命,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疏雨”指的是: A. 大雨
    B. 细雨
    C. 暴雨

  2.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赏识? A. 读书
    B. 拯救溺水者
    C. 作诗

  3. 诗中提到的“戎衣”代表: A. 生活的辛苦
    B. 对国家的忠诚
    C. 个人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韩偓的《疏雨》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但韩偓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现状。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人文关怀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韩偓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