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呈彦博并帖审知》
时间: 2025-01-10 22:49: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春日呈彦博并帖审知 忆昔少陵身在蜀,遇春曾忆两京梅。 我今久隔乡关念,病后徒惊节物催。 不见过门长者辙,可怜到手故人杯。 长亭与想东征路,柳色青青拂面来。
白话文翻译:
回忆起杜甫当年在蜀地,遇到春天时曾怀念两京的梅花。 我现在长久地隔绝了对家乡的思念,病后只能徒然惊叹节令的更迭。 不见长者来访的痕迹,可怜手中握着的故人酒杯。 想象着东征路上的长亭,柳树的青色轻轻拂过脸庞。
注释:
字词注释:
- 少陵:指杜甫,因其自称“少陵野老”。
- 两京:指长安和洛阳,唐代的两座都城。
- 乡关:指家乡。
- 节物:指节令、时节的变化。
- 长者辙:指长者来访的痕迹。
- 故人杯:指与故人共饮的酒杯。
- 长亭:古代设在路旁的亭子,常用作送别之地。
- 东征路:指向东行军的道路。
典故解析:
- 杜甫在蜀地怀念两京梅花: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蜀地,常怀念长安和洛阳的梅花,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此诗写于立春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节令变化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是赵蕃在立春日写给朋友彦博和审知的,通过回忆杜甫在蜀地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节令变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杜甫在蜀地怀念两京梅花的回忆,引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我今久隔乡关念”一句,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隔绝和思念之情。后两句通过对长者辙和故人杯的描写,抒发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往昔时光的追忆。结尾的长亭和柳色,则象征着离别和旅途,增添了诗的离愁别绪。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杜甫典故的引用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对家乡和故人的深切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昔少陵身在蜀,遇春曾忆两京梅:回忆杜甫在蜀地时,遇到春天怀念两京的梅花,引出对家乡的思念。
- 我今久隔乡关念,病后徒惊节物催:表达自己长久隔绝了对家乡的思念,病后只能惊叹节令的更迭。
- 不见过门长者辙,可怜到手故人杯:描写不见长者来访的痕迹,手中握着的故人酒杯显得可怜。
- 长亭与想东征路,柳色青青拂面来:想象东征路上的长亭,柳树的青色轻轻拂过脸庞,增添离愁别绪。
修辞手法:
- 引用典故:通过杜甫在蜀地的典故,增强了诗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 拟人:柳色“拂面来”赋予柳树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杜甫典故的引用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故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节令变化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两京梅:象征着家乡和故国。
- 乡关念: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 节物催:象征时间的流逝和节令的变化。
- 长者辙:象征长者的来访和关怀。
- 故人杯:象征与故人的情谊和回忆。
- 长亭、柳色:象征离别和旅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少陵”指的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王维 D. 白居易
-
诗中的“两京”指的是哪两座城市? A. 长安和洛阳 B. 北京和南京 C. 杭州和苏州 D. 成都和重庆
-
诗中“长亭与想东征路”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家乡的思念 B. 对旅途的期待 C. 对离别的感慨 D. 对战争的忧虑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节令变化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赵蕃《立春日呈彦博并帖审知》:两者都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战乱的忧虑,而赵蕃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家乡和故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宋诗》:收录了赵蕃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杜甫诗集》:可以深入了解杜甫的诗歌和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