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杜山人弹胡笳》
时间: 2025-02-04 15:42: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听杜山人弹胡笳》
戎昱 〔唐代〕
绿琴胡笳谁妙弹,
山人杜陵名庭兰。
杜君少与山人友,
山人没来今已久。
当时海内求知音,
嘱付胡笳入君手。
杜陵攻琴四十年,
琴声在音不在弦。
座中为我奏此曲,
满堂萧瑟如穷边。
第一第二拍,
泪尽蛾眉没蕃客。
更闻出塞入塞声,
穹庐毡帐难为情。
胡天雨雪四时下,
五月不曾芳草生。
须臾促轸变宫徵,
一声悲兮一声喜。
南看汉月双眼明,
却顾胡儿寸心死。
回鹘数年收洛阳,
洛阳士女皆驱将。
岂无父母与兄弟,
闻此哀情皆断肠。
杜陵先生证此道,
沈家祝家皆绝倒。
如今世上雅风衰,
若个深知此声好。
世上爱筝不爱琴,
则明此调难知音。
今朝促轸为君奏,
不向俗流传此心。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谁能把这绿琴和胡笳弹得如此美妙?山人杜陵的名字叫庭兰。杜君与山人交情不深,山人已去世很久。那时全国都在寻找知音,托付胡笳给你。杜陵攻琴四十年,琴声在于音韵而不在弦上。座中为我演奏此曲,满堂萧瑟如同穷乡僻壤。第一第二拍,泪水已流尽,蛾眉再也不见。更闻出塞入塞的声音,穹庐毡帐难以承载我的情感。胡天的雨雪四季不断,五月时节却没有芳草生长。须臾之间促轸变为宫徵,一声悲鸣一声喜悦。南方的汉月在双眼中明亮,却回顾胡儿的寸心已死。回鹘多年前收复洛阳,洛阳的士女皆被驱赶。难道没有父母与兄弟,闻此哀情皆泪断肠。杜陵先生证实了这一道理,沈家祝家听后皆绝倒。如今世上雅风已衰,哪位能深知此声之美。世人喜欢筝而不喜琴,则可见此调难以知音。今日促轸为君演奏,不向世俗流传此心。
注释
- 胡笳:一种古代的乐器,常用于边塞音乐,声音悲凉。
- 杜陵:指杜甫的故乡,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 攻琴:指练习弹琴。
- 促轸:古代乐器的名称,指用来控制音调的装置。
- 汉月:指汉代的月亮,象征着明亮和清澈。
- 回鹘:指历史上的一个民族,曾经侵略并占领洛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戎昱,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音乐、友情和人生感悟为题材。他的诗风清新,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戎昱对音乐和友谊的感怀之际,表达了对杜山人(杜甫)的追忆及对音乐知音的渴望。诗中描绘的场景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友谊珍贵的感慨。
诗歌鉴赏
《听杜山人弹胡笳》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怀旧的诗作。诗人通过音乐的旋律引发对友人的追忆,展现了他对知音的渴望与对当下世风的忧虑。开头以“绿琴胡笳”引入,瞬间营造出一种清新而优雅的氛围,暗示着音乐的美好与情感的深邃。
接着,诗人回忆杜山人与自己之间的友情,感叹山人去世已久,表现出对友谊的珍惜。诗中提到的“琴声在音不在弦”,不仅道出了音乐的真正内涵,也反映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强调了情感的传达比形式更为重要。
在描写音乐的过程中,诗人通过“满堂萧瑟如穷边”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音乐的悲凉与人生的苦楚交织在一起。而随着音乐的进行,诗人又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变化,从悲伤到欢愉,体现了音乐的力量与情感的复杂。
最后,诗人对当今世界的批判,提到“世上爱筝不爱琴”,说明了对传统艺术的冷落与对真正知音的渴求。他希望自己的心声能被理解,而不被世俗所淹没。这首诗在音乐与情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人心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琴胡笳谁妙弹:开篇引入乐器,暗示音乐的美妙。
- 山人杜陵名庭兰:提及杜甫,暗示诗人对其的怀念。
- 杜君少与山人友:表现诗人与杜山人交情不深的惋惜。
- 当时海内求知音:描述当时对知音的渴求,反映诗人内心的孤独。
- 琴声在音不在弦:强调音乐的内涵与情感比技巧更为重要。
- 满堂萧瑟如穷边:描绘音乐带来的萧索感,暗示人生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满堂萧瑟如穷边”,将音乐与荒凉的情感相联系。
- 对仗:如“一声悲兮一声喜”,对比情感的变化。
- 意象:如“胡天雨雪”,展现自然与内心情感的结合。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谊的珍惜与对音乐的热爱,同时反映了对当今世风的忧虑。通过对杜山人的追忆,诗人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求和对艺术的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笳:象征悲伤和边塞的历史。
- 琴:象征艺术与内心情感的表达。
- 杜陵:象征故乡与怀旧的情感。
- 雨雪:象征时光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器有哪些? A. 箫
B. 胡笳
C. 琴
D. 筝
答案:B, C -
诗人对杜山人的感情是什么? A. 失望
B. 怀念
C. 忽视
D. 轻蔑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世上爱筝不爱琴”表达了什么观点? A. 对现代音乐的赞美
B. 对传统艺术的冷落
C. 对音乐家的批评
D. 对音乐形式的偏好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庐山谣》 李白
诗词对比
《听杜山人弹胡笳》与《月下独酌》都体现了对友谊和孤独的感悟,但前者更侧重于对音乐的思考,而后者则表现出对酒的寄情与自然的欣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杜甫传》
- 《唐代音乐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