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乘夕棹归舟,缘源二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白话文翻译:
在黄昏时划着小舟归来,沿着小溪缓缓而行,感觉一片幽静。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山岭的树木,微风静静地吹拂,听见溪水潺潺流淌。山间的雾气飘入船中,霜气轻轻浮在衣裳上。虽然此夜听见猿声,但那并不是我心中对故乡的愁苦。
注释:
- 乘夕:乘坐小舟在傍晚时分。
- 棹:划船的桨。
- 缘源:沿着水源。
- 岚气:山中雾气。
- 霜华:秋天早晨的霜。
- 猿声:猿的叫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戎昱,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描写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戎昱对杜甫的伤怀之际,杜甫在唐代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常反映社会动荡与个人悲苦。戎昱可能在某个宁静的夜晚,感受到了杜甫诗中的孤独与愁苦,因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耒阳谿夜行》是一首描写夜行景色的古诗,诗中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诗人乘舟归家,傍晚的景色与内心的感受交融在一起,既有自然的宁静,也暗含了对人生的思考。起初“乘夕棹归舟”就描绘了一个归家的画面,夕阳西下,舟行水面,带给人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感觉。
接着,诗人通过“月明看岭树”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明亮而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山岭上的树木,清晰可见,形成一幅动人的景象。而“风静听溪流”则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溪水流淌的声音在静谧中显得尤为动人,仿佛与夜色融为一体。
随着“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的描写,诗人塑造了一个更为细腻的气氛,雾气轻盈地弥漫在船间,霜华如纱般覆盖在衣襟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这里不仅是自然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
最后一句“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尽管夜晚的猿声让人感到孤独,但诗人却并不因此感到忧愁,反而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自我安慰。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深刻表现了对人生的思索与对杜甫的怀念,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从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乘夕棹归舟:在傍晚时划着小舟归来,展示出一种回家的心情。
- 缘源二转幽:沿着小溪缓缓而行,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
- 月明看岭树: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山岭的树木,描绘出月下的美丽景色。
- 风静听溪流:微风轻拂,耳边传来溪水的声音,体现出宁静的氛围。
- 岚气船间入:山间的雾气飘入船中,增强了夜晚的神秘感。
- 霜华衣上浮:霜气轻轻浮在衣服上,进一步渲染了寒冷的气候。
- 猿声虽此夜:虽然此夜听见猿声,表现出环境的孤寂。
- 不是别家愁:但那并不是我心中对故乡的愁苦,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平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结合,展现诗人内心的感受。
- 对仗:如“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元素如风、溪流赋予生命,表现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行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诗人在宁静的夜晚中体会到一种内心的安宁,尽管有孤独的猿声,却并不感到忧愁,反而在这种情境中找到了自我。
意象分析:
- 夕阳:象征归乡与温暖。
- 月亮:体现宁静与清明。
- 溪流:象征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和谐美。
- 猿声:代表孤独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乘夕棹归舟”的意思是: A. 在傍晚划船回家
B. 在早晨划船出海
C. 在夜晚划船游玩 -
诗中“岚气船间入”提到的“岚气”指的是: A. 雾气
B. 烟雾
C. 水气 -
诗人对猿声的态度是: A. 感到忧愁
B. 感到平静
C. 感到快乐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写了夜晚的景色与思乡之情,但其情感更为沉重,体现出对家人的思念与社会动荡的无奈。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则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与豪情,情感基调相比之下更为激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