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践形》

时间: 2025-01-22 20:33:12

理苟非形何以具,有形有象即其郛。

非能尽性充乎体,空守人间血肉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理苟非形何以具,有形有象即其郛。
非能尽性充乎体,空守人间血肉躯。

白话文翻译:

如果理(道理、真理)没有形体,那么它如何能够存在?有形有象的事物就是其外在表现。理并不能完全充盈于人的身体之中,空守着人间的血肉之躯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释:

  • :在这里指的是道理或真理。
  • :如果、假如。
  • :存在、具备。
  • :边界、外形。
  • 尽性:完全发挥性情。
  • 充乎:充盈于、充满于。
  • 空守:空泛地守护、维持。
  • 血肉躯:肉体,指的是人的身体。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其思想与儒家哲学特别是孟子的教义有密切关系,强调实质与形体的关系,探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字景和,号涧溪,宋代诗人,其诗风多有哲理性,注重思想的表达与情感的宣泄,常常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创作背景:

《践形》这首诗可能是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中写成,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关注,强调了理与形的结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短的四句,表达了哲学上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理苟非形何以具,有形有象即其郛”,引导读者对“理”的存在进行反思,质疑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诗人提出,若没有具体的形体,理想又怎能实现?而接下来的“非能尽性充乎体,空守人间血肉躯”,则进一步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强调了人作为肉体的局限性。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沉郁的,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对存在状态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理苟非形何以具”:如果理没有形体,怎么能存在呢?
    • “有形有象即其郛”:有形有象的东西就是理的边界。
    • “非能尽性充乎体”:理想并不能完全充盈在人的肉体中。
    • “空守人间血肉躯”:空守着肉体又有什么意义?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前两句和后两句构成对仗,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主题思想

    • 诗歌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强调了理想的虚无与肉体的局限,表现出一种哲学的思考与对人生命意义的追问。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理想、道德和真理,代表着高尚的追求。
  • :象征着现实、物质和具体的存在,代表着世俗的生活。
  • 血肉躯:象征着人的肉体,强调人的生存状态与内心追求的斗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理”指的是什么? A. 物质
    B. 道理和真理
    C. 肉体

  2. 本诗主要探讨了什么主题? A. 个人情感
    B.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C. 自然景观

  3. “空守人间血肉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肉体的赞美
    B. 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探讨道理与形体的关系。
  • 《庄子》: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哲学思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探讨人生的意义,但更显豪放与洒脱。
  • 杜甫的《春望》:反映现实生活的困境,与此诗的哲学思考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哲学史》
  • 《孟子》相关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