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时间: 2025-01-27 03:14:57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意在描绘一种梦境的归来,似乎是蜡烛轻轻摇曳,飘浮的蓬草随风而动,梦中归来,却想要寻找过去的痕迹,却感到人事已非。上天使得我的心愿与身体相违。静静地等待着月光照在空荡荡的池台上,水面悄然流逝,花儿在楼阁的阴影下随意享受着斜晖。登高望远不惜让衣裳沾湿露水。


注释:

字词注释:

  1. 转烛:指蜡烛摇曳的样子。
  2. 飘蓬:蓬草随风飘荡,象征飘渺的梦境。
  3. :感到惆怅、失落。
  4. 陈迹:过去留下的痕迹。
  5. 心愿与身违:心中的愿望与现实相背离。
  6. 待月池台:指静静等待月光照射的池边台阶。
  7. 荫花楼阁:在阴影中的花与楼阁,表现出一种幽静的意境。
  8. 漫斜晖:斜阳洒在地面,光线柔和。

典故解析:

此词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追忆,反映了作者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常见的“月”象征着清冷与孤寂,常用于表达思念和惆怅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延巳,唐代词人,字子真,号青山,晚号醉吟先生。他是词学的开创者之一,擅长用词的细腻与深情。冯延巳的词风多以婉约、清丽见称,常表达个人情感及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浣溪沙”创作于冯延巳的晚年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失落之际。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反映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织。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词作,开篇通过“转烛”与“飘蓬”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梦境般的氛围,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迷惘与渴望。接下来的“欲寻陈迹怅人非”,则是对过去的追忆,显示出一种无奈与失落,正如那“心愿与身违”的无奈感,心中所愿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强烈对比,让人倍感惆怅。

词中“待月池台空逝水”,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照耀下的池水悄然流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情。再到“荫花楼阁漫斜晖”,则是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惜,尽管它们在时间的洪流中终将消逝。

最后一句“登临不惜更沾衣”,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与不放弃,尽管身处困境,他依然勇于面对。这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冯延巳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转烛飘蓬一梦归:蜡烛摇曳,飘荡的蓬草,似乎在描绘一种梦境的场景。
  2. 欲寻陈迹怅人非:想要寻找过去的痕迹,却发现人事已非,充满惆怅。
  3. 天教心愿与身违:上天让心愿与身体相悖,表达了无奈的感受。
  4. 待月池台空逝水:静待月光照耀的池台,水面悄然流逝,象征时间的流逝。
  5. 荫花楼阁漫斜晖:在楼阁的阴影下,花儿沐浴着柔和的斜阳,暗示着生活的美好。
  6. 登临不惜更沾衣:即使衣裳沾湿露水,依然不惜一切去追求理想与美好。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蜡烛与梦境的飘荡相提并论,表现出梦的虚幻。
  2. 拟人:通过“天教”,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3. 对仗:如“欲寻陈迹”与“怅人非”,加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同时又展现出一种不屈的追求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烛光:象征着希望与光明,也暗示着短暂与脆弱。
  2. 蓬草:象征着漂泊与无根,反映出人生的无常。
  3. 月亮:常作为思念与孤独的象征,代表着对过去的追忆。
  4. 池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代表着生命的无常。
  5. 斜晖:象征着温暖与美好,虽短暂却值得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词中“转烛”意指什么?

    • A. 烛光
    • B. 梦境
    • C. 流逝的时间
    • D. 无常的生活
  2. 填空题:诗中提到“待月池台空逝____”,填入合适的词语。

  3. 判断题:冯延巳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对/错)


答案:

  1.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苏轼《水调歌头》
  2.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较,两者都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但冯延巳的《浣溪沙》更添了一层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与柔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冯延巳研究》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浣溪沙》这首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