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春暝》

时间: 2025-01-27 04:11:05

一径掩蒿蓬,孤村烟霭中。

鸣蛙出水曲,宿鸟隐花丛。

高树留残照,遥山映暮空。

无人伴幽兴,招月听丝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官庄春暝
作者: 潘纬 〔唐代〕

一径掩蒿蓬,孤村烟霭中。
鸣蛙出水曲,宿鸟隐花丛。
高树留残照,遥山映暮空。
无人伴幽兴,招月听丝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春天傍晚的宁静场景:小路被杂草遮掩,孤独的村庄笼罩在烟雾之中。青蛙在水边鸣叫,栖息的鸟儿藏身于花丛中。高大的树木留下余晖,远山映照着暮色的天空。身边没有人陪伴,只有我邀请明月、倾听那丝桐的悠扬琴声。


注释:

  • :遮掩,隐藏。
  • 蒿蓬:指杂草,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
  • 孤村:孤独的村庄,表现出环境的清幽。
  • 烟霭:烟雾和薄雾,这里指模糊的景象。
  • 鸣蛙:青蛙的叫声,暗示春天的生机。
  • 宿鸟:栖息的鸟,表示静谧的氛围。
  • :隐藏,藏匿。
  • 高树:高大的树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残照:夕阳的余晖,代表一天的结束。
  • 幽兴:幽静的兴致,表达了孤独的情感。
  • 招月:邀请明月,体现对自然的亲近。
  • 丝桐:一种乐器,指古琴,象征着音乐和情感的抒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潘纬,唐代诗人,字子渊,出身于书香世家,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描写田园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

创作背景:在春天的傍晚,诗人漫步于乡间,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借此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官庄春暝》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傍晚的静谧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的开头“一径掩蒿蓬,孤村烟霭中”,通过“掩”字,营造出一条小路被杂草遮掩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而隐秘的感觉。接着,鸣蛙和宿鸟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同时又带来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高树留残照,遥山映暮空”,通过“残照”和“暮空”的对比,展现了日落时分的美丽与哀愁,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最后一句“无人伴幽兴,招月听丝桐”,诗人将自己置于自然中,借助月光与音乐,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然的思考,引发读者对孤独与宁静的共鸣。

整首诗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唐代诗人的风格特征,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径掩蒿蓬:小路被杂草遮掩,展现了乡间的宁静与荒凉。
  2. 孤村烟霭中:孤独的村庄隐没在烟雾中,营造出一种朦胧感。
  3. 鸣蛙出水曲:青蛙在水边的鸣叫,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4. 宿鸟隐花丛:栖息的鸟儿藏在花丛中,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景象。
  5. 高树留残照:高大的树木留下夕阳的余晖,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6. 遥山映暮空:远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映现,进一步深化了景色的层次感。
  7. 无人伴幽兴:孤独的情感在无人陪伴下愈发显现。
  8. 招月听丝桐:邀请明月,倾听古琴声,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残照”暗示光阴的流逝。
  • 拟人:如“鸣蛙”与“宿鸟”,使自然生动起来。
  • 对仗:如“高树留残照,遥山映暮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天傍晚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孤独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蒿蓬:象征着乡村的荒凉与自然的原始状态。
  • 孤村:代表孤独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 鸣蛙: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活力。
  • 高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坚韧。
  • :代表着孤独的陪伴与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孤村”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热闹 B. 孤独 C. 快乐
  2. “高树留残照”中“残照”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光 B. 夕阳的余晖 C. 灯光
  3. 诗人最后一句中,“丝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古琴 C. 一种花

答案

  1. B(孤独)
  2. B(夕阳的余晖)
  3. B(古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对比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但王维的诗更偏向于对秋天的描述,表达了人生的哲理思考;而潘纬的《官庄春暝》则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不同季节的特点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